樓蘭國人口僅有一萬五千人,兵力約三千人。與烏孫國那六十多萬人口、二十萬兵力相比,體量實在是小得可憐,宛如大象旁的一隻大螞蟻。

儘管人口和兵力不算突出,然而樓蘭國在廣袤的西域大地上,是一顆獨特的明珠,散發著自己的光芒。它的在西域三十六國之中,卻算得上是一個大國。除去龜茲國八萬多人口、焉耆國三萬多人口,樓蘭的規模與姑墨、彌國、于闐、疏勒、莎車等國相當。

別看樓蘭國的規模不算突出,它的地理位置卻極為重要。南北兩道商路都要從樓蘭經過,這就使得各國都不敢對它有絲毫的小看。可以說,樓蘭就像是西域商路的咽喉要道,掌控著貿易往來的命脈。

樓蘭國王族的發展不盡人意,人丁一直式微。

樓蘭國是一個聯盟部落式國家,國內有三大貴族共同支撐著王國的運轉。在樓蘭當年開國之時,他們結為異姓兄弟,對外一同被視為王族。

首先是安家,家主名為安高,是堅定的親匈奴派。在他心中,匈奴實力強大,值得依靠,於是便將其子安歸送去匈奴做質子,希望藉此加強與匈奴的聯絡。

尉屠氏則截然不同,他們親近漢朝,在與漢朝的鐵血“親密接觸”後,又見識了漢朝物資的豐富,認定漢朝才是文明的象徵。家主尉屠敦,如今其族子尉屠縱正出使長安,肩負著加強樓蘭與漢朝交流的重任。

還有千家,行事風格獨樹一幟,誰也不討好,家主千夔。

千家長孫千沙,就是那個看大門的城門官,他的性格極為較真,滿心認為憑藉自己的力量就能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他的這份倔強和堅持,讓他與祖輩父輩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最終被貶斥去看守城門。父輩們想用這樣的方式讓他明白:“沒有家族的支援,你不過就是個看門的料。”

樓蘭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又不是非常龐大強大的國家,就顯得像一塊鮮嫩的肥肉,這樣的目標,自然引得各方勢力垂涎。

在傳統上,匈奴曾在西域設立僮僕都尉,用以控制管理西域各國,樓蘭便是其宗主國統治下的附屬一員。然而時代的風雲變幻,漢朝強勢崛起,一舉取得了河西走廊的統治權,並設立河西四郡,發展到與樓蘭接壤。樓蘭之前曾與漢朝發生過沖突,結果面對強悍異常的漢兵,樓蘭被打得一敗塗地。

見識到漢朝的鐵拳後,樓蘭王深知這是自己惹不起的硬茬,於是立刻調整政策,向漢朝投降。

可這一投降,匈奴又不高興了,隨即對樓蘭發起攻擊。在兩大強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樓蘭王無奈之下,只得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脆弱的平衡。

如今的樓蘭王接任國王之位後,因害怕樓蘭再時常遭到兵戎之災,就這樣小心翼翼地與大國和西域諸國周旋,每日都如履薄冰,生怕一個不小心,樓蘭就會毀於戰亂之中。

樓蘭王對外並未提及晁釗是自己的女婿,畢竟這是塵封多年的往事,還涉及敏感機密。而樓蘭王夫婦和晁釗都不是喜歡招搖的人,他們覺得只要彼此心裡有對方就足夠了。

外界僅僅看到樓蘭王對烏孫來的大使晁釗甚是親近器重。這也不難理解,烏孫的體量是樓蘭的四五十倍,如今在漢朝的照應下,已然是妥妥的西域老大。雖然烏孫和樓蘭相隔一段距離,但哪個西域國家要說不重視與烏孫的關係,那絕對是假話。

這一天,樓蘭的烏孫驛亭——相當現在的使館,迎來了一波大熱鬧。

陽光灑滿了使館的庭院的時候,身著華麗的服飾尉屠敦帶著一群家僕,浩浩蕩蕩地來到,神色莊重又帶著幾分急切。

晁釗趕忙迎了出來,尉屠敦一見到晁釗,快步上前,雙手緊緊握住晁釗的手,眼眶微微泛紅,激動地說道:“晁大使,你可真是我們尉屠家的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