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擒賊擒王(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擒賊擒王” 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十八計。
一、含義
此計的核心是打擊敵人的關鍵部分,即抓住或消滅敵人的首領,從而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就像一群賊寇,只要抓住他們的頭目,其餘的賊眾就會失去指揮,不攻自破。在軍事行動或者其他競爭場景中,找到並控制敵方的核心人物,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二、原文及翻譯
原文為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 意思是摧毀敵人的主力,擒獲其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這體現了從關鍵環節入手來解決問題的思路。比如,在古代戰爭中,敵軍的主帥是軍隊指揮的核心,把主帥擒獲或者消滅,敵軍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
“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是引用《易經》中的話,“龍” 在這裡象徵著指揮者,當指揮者離開他本來應該在的核心位置(比如城池或者指揮中心),在外面作戰,失去了他的優勢和憑藉,就會陷入困境,窮途末路。
三、歷史案例
唐朝安祿山之亂 - 郭子儀單騎退敵
背景:安祿山叛亂後,唐朝陷入動盪。郭子儀作為唐朝的名將,在平叛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有一次,回紇和吐蕃聯合進犯唐朝邊境。
經過:郭子儀深知回紇的力量強大,且回紇和吐蕃聯軍的核心矛盾點在於利益分配。他利用自己之前與回紇將領的交情,單槍匹馬進入回紇軍營。回紇人看到郭子儀後,紛紛下馬參拜。郭子儀抓住機會,向回紇首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明吐蕃的貪婪和唐朝與回紇的友好歷史。回紇首領被郭子儀說服,轉而與唐朝軍隊聯合,攻擊吐蕃。在這裡,郭子儀就相當於擒住了回紇這個 “賊群” 中的 “王”(關鍵決策人物),從而瓦解了敵軍的聯盟,成功退敵。
三國時期 -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背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漢獻帝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實際上沒有什麼實權。
經過: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他透過控制皇帝這個 “王”,獲得了政治上的巨大優勢。在名義上,曹操的軍隊是代表漢朝皇帝出征,討伐各路諸侯。許多諸侯在面對曹操時,處於一種尷尬的道德劣勢。曹操利用皇帝的權威,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在諸侯紛爭中佔據主動地位。這也是一種 “擒賊擒王” 的策略運用,只不過這個 “王” 是政治象徵意義上的,透過控制這個關鍵因素,曹操得以在複雜的局勢中把握先機。
四、在現代的應用
商業競爭方面
在企業競爭中,行業內的領軍企業或者關鍵技術、關鍵渠道的掌握者就如同 “王”。例如,一家新興的智慧手機公司,如果能夠吸引行業內頂尖的晶片設計專家(相當於擒住關鍵人才這個 “王”),就有可能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從而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或者透過併購等手段,獲取競爭對手的核心品牌(品牌是企業的 “王” 之一),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體育賽事方面
在體育比賽中,對方球隊的核心球員就是 “王”。比如在足球比賽中,針對對方的王牌射手或者中場組織者進行重點盯防,限制其發揮,就有可能打亂對方球隊的整體進攻和戰術部署,從而增加己方獲勝的機會。
用擒賊擒王之計來分析《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的曹操獲勝原因
識別關鍵目標(“王”)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敏銳地意識到袁紹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袁紹本人的指揮決策以及其核心謀士團是這場戰役的關鍵因素,也就是所謂的 “王”。袁紹作為一方諸侯,軍隊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