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因素,避免陷入道德困境和失去他人的信任。

以下是一些 “翻手為背” 的歷史典故:

呂奉先反覆無常:呂布在東漢末年是出了名的反覆之人。他先跟隨丁原,被董卓以利益誘惑後便殺了丁原轉投董卓,認董卓為義父。後來又因王允的美人計和離間計,為了貂蟬與董卓反目,再次背叛並殺了董卓。此後,呂布在諸侯之間不斷周旋,時而依附袁術,時而聯合劉備,又時而與劉備為敵,其立場和行為不斷變化,可謂是 “翻手為背” 的典型代表。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雖讓他在短期內獲得一些利益,但最終也導致他眾叛親離,被曹操擊敗並處死。

張儀連橫破合縱:戰國時期,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使得秦國在一段時間內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而張儀作為秦國的謀士,提出連橫之策來對抗合縱。他憑藉著出色的口才和謀略,遊說各國與秦國結盟,不斷地分化瓦解六國的合縱聯盟。例如,張儀曾欺騙楚懷王,答應割地六百里讓楚國與齊國斷交,結果事後只承認割地六里,使得楚懷王大怒,但又無可奈何。張儀的這種行為就是在外交策略上的 “翻手為背”,透過靈活的手段和變化的策略,為秦國打破了六國的合縱,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時期,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深受後周世宗柴榮的信任和重用。然而,在柴榮去世後,幼子柴宗訓繼位,主少國疑。趙匡胤在率軍出征抵禦北漢和契丹聯軍的途中,在陳橋驛被部下擁立為帝,隨後回師開封,逼迫柴宗訓禪位,建立了宋朝。趙匡胤從後周的忠臣大將到推翻後周建立新朝,這種身份和行為的轉變可以說是一種 “翻手為背”。不過,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推動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對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曾國藩解散湘軍: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依靠湘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湘軍在戰爭中不斷壯大,成為當時最具戰鬥力的軍隊之一,曾國藩也因此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和軍事實力。然而,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曾國藩深知湘軍的強大已經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和擔憂。為了避免功高震主,也為了維護自己和家族的安全,曾國藩果斷地決定解散湘軍。這種從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到主動放棄的轉變,體現了曾國藩在政治局勢變化下的靈活應對和 “翻手為背” 的策略。這一舉措不僅讓曾國藩避免了與朝廷的衝突,也為他在朝廷中贏得了一定的聲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