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花生是創匯農產品中的 “勞模”(二)(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24章 花生是創匯農產品中的 “勞模”(二)
毛副部長點了點頭,說道:“那華夏在花生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呢?”
賈曉臻自豪地說道:“華夏是世界花生第一大出口大國,花生及製品年出口量在 60 - 75 萬噸,創匯 7 億多美元,主要銷往歐洲、東南亞、日本和中東等 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花生市場份額的 35%,這一資料充分顯示出華夏花生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是當前華夏糧油類商品中為數不多的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商品之一。其中花生仁年出口量在 20 - 30 萬噸左右,創匯近 2 - 2.5 億美元;花生果年出口量 7 - 9 萬多噸,創匯 5 - 6 千多萬美元;花生製品年出口量 30 - 36 萬噸,創匯 4 - 5 億美元。近年原料花生出口量逐年下降,花生製品出口呈上升趨勢,這一趨勢反映出我國花生產業在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發展,從簡單的原料出口向附加值更高的製品出口轉型。”
毛副部長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地說道:“看來花生出口在創匯農業中確實有著重要作用啊。”
賈曉臻跟在毛副部長身後,說道:“是啊,毛副部長。花生出口不僅為國家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還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透過出口,我們還可以提高華夏花生的品質和知名度,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從歷史上來看,花生是個妥妥的農產品創匯‘勞模’呢。” 隨後,賈曉臻為毛副部長重述了花生的種植歷史。
華夏花生栽培歷史悠久,經多方考證,花生在 16 世紀初經南非、東南亞地區傳入華夏。最初,花生首先在嶽東一帶進行種植。從那時起一直到 19 世紀 80 年代,這漫長的歲月裡,花生生產經歷了一個十分緩慢的發展過程。在這之前,花生種植基本上處於一種較為零散的狀態,沒有形成生產規模。農民們大多是小面積的嘗試性種植,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大規模的推廣。這主要是受到當時多種因素的限制,例如農業技術的落後,缺乏有效的種植經驗傳承,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限制等。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下,農民更多地關注糧食作物的種植,以滿足基本的溫飽需求,對於花生這種經濟作物的重視程度不夠,而且種植技術也侷限於傳統的經驗,缺乏科學的種植方法指導。
到 19 世紀末,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花生種植面積才逐漸擴大,並向著規模化和商品化發展。這一轉變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因素。隨著商業貿易的逐漸發展,國內外市場對花生這種作物的需求開始增加。西方列強的入侵雖然給中國帶來了諸多災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中國的市場,花生作為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作物,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農業技術也有了一定的進步,比如在種植工具方面,鐵製農具的使用更加廣泛,提高了種植效率;在灌溉方面,一些地區開始修建簡易的水利設施,這使得花生的種植能夠在更大面積上開展,產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新華夏成立後的 50 餘年來,華夏花生生產經歷了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首先是恢復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對花生種植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援和技術指導。政府鼓勵農民種植花生,提供了種子、肥料等物資支援,同時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植,花生種植面積和產量開始逐漸恢復到一定水平。隨後進入徘徊階段,在這個時期,由於受到一些自然災害以及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花生生產在一段時間內處於上下波動、進展緩慢的狀態。自然災害如洪澇、乾旱等頻繁發生,給花生種植帶來了嚴重的破壞;而政策調整方面,例如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花生種植面積的規劃可能受到其他作物種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