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合作模式上,大部分可以約定利潤分成,作詞人作曲人原作家都有分紅拿,但這個和著作權沒有關係,只是合同對經濟利益的約定)
那麼,製片人究竟是幹啥的呢?國內很多人把這個崗位誤解為投資人,但實際上並不是。
通俗簡易地說,如果導演是一部片子的“研發負責人”,那製片人就是片子的“專案經理”。導演負責的是藝術層面的表達實現,製片人負責的是資源的協調排程。
外行之所以產生誤解,主要是因為製片人的工作裡面,確實有很大一塊涉及到如何配置資金、資源、有時候遇到缺口還得繼續去拉錢追加投資。
以至於後來某些不差錢的大投資人,或者入行就是為了捧女角兒的(當然也有老肥婆投資人捧小鮮肉的),以確保資金充裕為條件,自己就要求掛個製片人的名號裝裝逼。
導演、編劇為了確保錢能到位,往往也就捏著鼻子把製片人的名頭隨便讓了出去。而這樣的製片人並不管事也不會管事,所以只能再弄個副監製實際上行使他的職責。
……
馮見雄只是《舌尖上的華夏》的投資人,但央視是何等的大牌,自然不肯紆尊降貴把製片人的名分讓出來的
笑話,製片人的名字,到時候可是要在片頭曲上,擱在“監製:xxx”那行字幕上的,屬於署名權。
如果那行字變成了“監製:馮見雄”。
那讓央視的老臉往哪兒擱?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說不定還以為央視窮得當褲衩兒了,自己要拍的紀錄片居然都沒財政撥款。
不過,既然馮見雄掏了錢,也不好讓他既丟了名也丟了實。所以陳導當初和他斡旋磋商一番之後,許給他安插一個監製助理的許可權。
央視攝製組在拍攝過程中要大吃大喝包豪華交通工具住高檔酒店這些,這個監製助理自然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滴。
不過如果有其他不必要的浪費超支,她還是可以監督一下,對馮見雄反饋。
免得馮見雄的投資完全失控、最後錢燒完東西沒拍完,還得當冤大頭追加投資。
而馮見雄身邊並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儲備他對於拍紀錄片完全就沒興趣,1400萬的本錢(不需要一步到位,是一年內陸陸續續支出的)對他來說也不算什麼。
尤其是馬上就要到08年金融危機了,房價會有個一兩年的短暫盤整回落。錢躺在那兒本來也沒啥好的增值專案。
當初唯一導致他進場的理由,就只是植入廣告、強行加塞企業宣傳,幫松鼠果業度過消費升級前的一兩年瓶頸期。
於是乎,就出現了這麼搞笑的一幕:
一部央視紀錄片的監製助理崗位,在任何入行兩三年以內的傳媒新人看來,那都是眼饞到爆的優差所謂的“任何傳媒新人”,是已經包括了那些北大復旦新聞系畢業生、或者中戲北電畢業生在內的精英了。
而馮見雄卻當成一根雞肋,想隨便丟給誰卻找不到人丟,最後轉了一圈才想起:自己認識的人裡面,好像就一個丁理慧學的是編導專業……
而且還是新聞傳媒學院下屬的編導專業,並不是演藝類學校的編導專業。
幸虧,片子本身性質是紀錄片,和新聞類專業還算比較靠近,專業知識通用度比較高。
然後這個優差就隨手丟給丁理慧了。
最最氣人的,還是馮見雄那種像甩麻煩一樣的態度。
似乎在他眼裡,這種事情根本不值得拿來潛規則一下美女,或者讓得到了機會的人對他如何感恩戴德一下。
倒像是拿了機會的人幫他解決掉了一個麻煩。
……
馮見雄花了一壺咖啡的功夫,把需要丁理慧做什麼、盯住那些事兒盯到何種程度,全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