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更勝,而這屏東,繁華中又伴著大氣莊重。

三里出城,又行五里,方才抵達學堂所在。

綠瓦白牆,漢白玉牌樓,龍飛鳳舞五個大字。

瀛州大學堂。

趙南星下車,饒有興致的端詳周遭景觀。

“老夫只道會被髮落去教授稚子,教化蠻夷。卻是老夫錯了,我觀這大學堂比之國子監也絲毫不遜色,乃是瀛州廣施教化,培養官員之核心吧?”

徐光啟陪著二人步入院內,面上泛起無比驕傲。

“瀛州大學堂佔地2200畝,規模大過兩京國子監數倍,確實為瀛州至高學府,但卻不單單為了培養官員,也不是為了教化蠻夷。”

“2200畝?”聞言,李標驚詫莫名,“敢問瀛州有多少人口,又有多少讀書識字之人,是否言過其實了?”

“二位不瞭解我瀛州學堂制度。瀛州本島目前有初級學堂137所,在校學生三萬兩千餘人;中級學堂31所,在校學生一萬七千餘人。外海各地同樣設有初級中級學堂。合計有在校學生將近十萬,教師三千六百餘人。”

“另瀛州本島設有大學堂兩座,瀛州大學堂、師範大學堂,澎湖設有船務大學堂,計有學子近萬!”

“目前,瀛州大學堂有學生5400人,教學先生485人。有分院九座,經學院、史學院、格物院、算學院、地理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工學院、商學院。法學院正在籌備之中,預計明年九月可招收第一批學子。”

“瀛州律令,凡落籍瀛州之大明人,家中十二歲以下孩童無論男女必須入初級學堂求學,讀書識字。否則,該戶不得優免稅賦,家中男丁不得從事公職。”

“另外,瀛州本島有夜間學堂三座,澎湖有夜間學堂一座,凡有志於讀書識字者,也可自願前往學習。”

“兩位,這就是我瀛州學制。古今中外,未有推行教化如瀛王者,未有重視啟蒙開智如瀛王者。如此聖德賢明之王,卻有人在朝彈劾,鼓動朝臣上疏廢藩改置州府,不知其心何其狠毒,目光何其狹隘。”

“誇大其辭!”李標面色漲紅,憤然道,“我卻不信你所說有幾分真假。即便你所說為真,錢財從何處來,搜刮民脂民膏麼,這樣的教化得來何意?”

“汝立,休要無理!”

趙南星瞪了李標一眼,轉身向徐光啟微微拱手。

“子先,百聞不如一見,如瀛州當真有聖王之治,老夫當上表告罪,以謝天下!”

“夢白兄,咱們拭目以待。”

瀛州大學堂,規劃佔地2200畝,實際上只用去了一半,另一半還是荒地,留待將來擴建。

幾人一路走,徐光啟一路介紹,時有師生路過,對幾人行禮致意。

徐光啟,也是瀛州大學堂名義上的大祭酒,趙士楨、畢懋康、孫元化皆是,幾人忙碌之餘,偶爾也會來講學授課,大抵相當於客座教授。

這座大學堂,是十幾年來瀛州的心血結晶,也是瀛州能夠強盛的根本。

這就是老徐的心頭肉命根子,豈是那些書院能夠相比的?

兜兜轉轉,幾人來到圖書館前,樓高四層,恢宏大氣。

正副館長早在門前恭候。

徐光啟交代幾句,便告辭離去。

老徐背影剛剛消失,正副館長就變了臉色,收住笑容只把一張冷臉對著趙南星同李標。

“老張,日後他們兩個就是你的同僚,你帶著他們安排住處,熟悉環境,交代事務。”

轉過頭,那正館長對著二人微微拱手。

“兩位高才屈就了,但有些規矩卻不得不說。”

“學堂有規,無論師生日常起居皆需自理,不得僕從隨行。二位若覺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