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上召集各王公大臣宣佈:“文宗(咸豐帝)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需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

“敬聽”是客氣的說法,意思是“你們聽著”:把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過繼給咸豐皇帝,再繼承皇帝位。醇親王奕譞在大殿上聽到這訊息,都驚呆了,我兒子繼承皇位這麼大的事情,兩宮太后竟然都不跟我商量一下,於是在大殿上嚎啕大哭,哭得昏了過去,可見這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清史稿。奕譞傳》中是這麼說的:“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

恭親王也措手不及,慈禧太后這事也沒跟他商量,他只得點頭同意,畢竟,將成為閒王的是醇親王奕譞,而不是他。

可憐的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小傢伙時年四歲,在睡夢中被人叫醒,套上龍袍,一路哭喊著要“媽媽”,還是被太監用轎子從醇親王府上抬進了宮中。

1875年,正月二十日,載湉登基,年號光緒。醇親王奕譞立即上奏兩宮太后,請辭一切本兼各職,說:“臣侍奉同治皇帝已經有十三年了,如今龍御歸天。臣仰瞻他的遺容,真是五內崩裂啊。忽然承蒙皇太后的懿旨下降,選擇載湉為嗣皇帝,時間倉猝讓臣非常迷惘,不知所措。犯了年輕時舊有的肝疾,不斷地積累變成了大病。惟有哀懇辭退官職,請允許臣告老,為天地容一個只留爵位的人,為道光皇帝留一個無才昏庸的兒子。”

兩宮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集議,按程式罷免三十五歲的醇親王一切實際職任,只留了親王頭銜,然後派他到河北昌瑞給同治皇帝修陵去了,同治皇帝的陵墓歷時三年零一個月完成,耗銀四百多萬兩,可見當時大清國還是相當有錢的,國富民窮而已。

1885年,醇親王重新掌權,這一天,他等了足足十年!“新官上任三把火”,醇親王想大幹一場,在政治上做出點成績來,以彌補自己失去的“十年”,而中法一戰,醇親王看到了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對大清國來說很重要,所以李鴻章雖只提出再買兩艘鉅艦,醇親王卻一下子批了四艘蒸汽鐵甲鉅艦,他和李鴻章的想法不謀而合,想極力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北洋艦隊!

 。。。  

第四十六章 北洋武備學堂

定遠艦、鎮遠艦等鐵甲戰艦回國,李經述建議李鴻章擴大北洋海軍規模,李鴻章將北洋海軍人數擴充到四千人。這對一向注重陸防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李鴻章向朝廷申請的海軍經費,也從一年一百萬兩白銀漲到了三百萬兩白銀,醇親王批准了。

李經述便開始搞掉丁汝昌的計劃,這並不太容易,畢竟丁汝昌是跟了李鴻章二十多年的淮軍老將,深得李鴻章的信任,李經述必須步步為營,先把北洋陸軍軍校辦起來,才能實施下一步奪權計劃,便趁著李鴻章高興,建議李鴻章向朝廷奏報籌建北洋武備學堂。

北洋武備學堂這樣的陸軍軍官學校,在光緒十一年的中國,還是新鮮事物。當時像容閎、嚴復那樣睜眼看世界的人很少,讀書人熱衷科舉,忙於立德、立言,士大夫恥於言兵,做著“以德服人”的春秋大夢,滿清八旗將領熱衷到神機營這樣福利好的單位去養老,淮軍的多數將領,除了劉銘傳,大多隻想著自己升官發財,辦軍校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沒人願做。

那天退朝後,李鴻章找到醇親王,私下跟他商量在天津籌辦北洋武備學堂的事,李鴻章面色憂慮,對醇親王說:“中法之戰,大清國的軍隊雖僥倖得勝,但終究缺乏能指揮打仗的帥才,戰鬥力整體上跟法蘭西軍隊有差距,宜速仿效德意志,開辦軍校,這樣才能徹底斷了法蘭西侵佔安南(越南)的野心。”

醇親王在中法戰爭期間一直主戰,也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