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毒氣襲擊中,英法聯軍共有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2410人被俘。德軍繳獲火炮60門,重機關槍70挺。德軍方面,由於本身防護差,佔領陣地又較迅速,故也有數千人中毒。”

“這一次成功的化學武器攻擊使德軍統帥部興高采烈。從此,化學武器這個惡魔便正式降臨到人間。”

“繼這次攻擊之後,4月24 日、25 日,德軍又對毗鄰的加拿大軍隊進行了兩次毒劑吹放攻擊。4 月26 日及5 月12 日,德軍在伊普雷方向再次發動進攻,使突破口向兩翼略有擴大。但直到戰役結束,也未能將弧形戰線拉平和攻佔伊普雷。從4 月22日到5 月24日,德軍共施放20000 只鋼瓶約500 噸氯氣。”

“4 月22 日德軍的氯氣吹放攻擊使協約國大為震驚,英法聯軍立即採取緊急措施。遭襲後的第二三天,法國和英國分別派出化學專家到現場考察。他們根據中毒症狀及獲得德軍的呼吸道防護器材得出結論,認為是氯氣或溴中毒。25 日,英軍司令部通知部隊:德軍使用的是窒息性毒劑,判明為氯氣或漠素與鹽酸的混合物。使用浸有硫代硫酸鈉與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紗布或繃帶布製成的簡單口罩置於口鼻,即可有效防護。實際上,23 日起,英國醫療隊就把許多盛有碳酸氫鈉的水桶安置在塹壕內,供部隊浸泡手帕或布塊用。當聽到毒氣警報時,士兵就用浸溼的手帕或布塊蒙在口鼻上進行防護。沒有碳酸氫鈉時,可使用其它吸收劑,甚至使用浸有尿液的布包或裝入瓶中的泥土。這些就是最早的防護方法。”

“4 月28 日,英國動員數以千計的婦女仿製德國的防毒口罩。開始製作的‘黑紗口罩’,浸有硫代硫酸鈉、碳酸鈉和甘油的水溶液。6 月間,又製出了250萬個‘海波頭盔’。它是一個浸有浸滯液的法蘭絨袋,配有透明的醋酸纖維眼鏡,使用時,將它戴在頭上並塞進衣領內。在當時,這是一種適用而可靠的防毒面具。法軍也於4 月26 日開始給部隊配發防毒口罩,數日後增加了防毒眼鏡,至8 月底,法軍制作了3 種防毒口罩,共450 萬具。”…;

“數以千計的氯氣中毒傷員給醫療部門帶來沉重的負擔。靠近海濱的城市布洛涅擠滿了中毒傷員。設在勒圖蓋的著名遊樂場、防波堤頭的娛樂宮都改成了臨時醫院。那裡擠滿了那麼多傷員,幾乎使人無法在其間移動。所有的床鋪都睡了傷員,地板上已無空隙。所有其它醫院也一樣擁擠不堪。”

“德軍在伊普雷的毒劑吹放攻擊造成了極嚴重的後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已經作為化學戰的開端而載入戰爭史冊。德軍首次使用致死性毒劑進行化學攻擊就顯示了大規模殺傷的特點,儘管德軍未能充分利用化學攻擊的效果,但仍然取得了戰術上的成功。這次化學攻擊刺激了交戰雙方,此後,交戰雙方都把化學武器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手段投入戰場使用,並且越來越廣泛,規模也越來越大。”

“化學武器在伊普雷地區首次使用即獲得巨大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化學武器作為一種特殊有效的武器迅速異軍突起,進入了它最‘輝煌’的時代,各國紛紛加以研製、改進,隨後交戰雙方在戰爭中都大量使用了化學武器,化學戰全面展開了。”

“伊普雷毒氣鋼瓶攻擊成功訊息傳來,使得東線的德軍指揮官對於這種新武器也躍躍欲試。1915月31時,東線德軍將裝有264 噸氯氣的12000 只毒氣鋼瓶同時開啟。1915月19 日至6日,德軍在維斯瓦河至喀爾巴籲山之間發動了果爾利策戰役,以求緩和奧匈軍隊的處境,消除俄軍對匈牙利平原的威脅。德軍還決定在戰役輔助方向即戰線左翼的第9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