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遠的遠山(第1/2頁)
章節報錯
公社石塘幹壩子石巖這幾個地方在忠承的孩童時代都是極熱鬧的趕集中心,但隨著青年一輩大多背井離鄉,使這幾個聚集中心慢慢也像大山的田地被荒草和樹林覆蓋。逢趕場日街上的行人也日漸減少,尤其年輕人屈指可數。雖然有遠近山裡的居民搬遷集中到這些地方來,使公社石巖短暫的熱鬧一陣,可時間久了,老人都嚥氣了,小孩長大或者跟著父母走了,留下來更多半舊半新的空白牆黑瓦,使那裡看來更清冷荒涼。 尤其公社那裡,越到後面,小學從六年級減改到四年級,再慢慢到沒有學生......明明學校還在,醫院小樓還在,給老人們騰出來的當養老院的供銷社還在,人卻都不在了。 李貴從家裡出門,隔壁家的雞鴨在羊圈後面的竹林裡啄食蟲子,他自己家的母雞也在,他為此在地上撿了根樹枝,經過自家母雞身邊時揮手就是一棍子,使一群雞鴨迅速分離開來。牲口的叫聲引來王正書壩子的狗叫,但沒有人出來,也沒有聲音出來,白霧一樣的炊煙在那邊灶房煙囪上空飄蕩著。 從自己修整的寬石板路上去,從香火依舊的新巖寺上去,巖上沒有人,張家灣沒有人,長滿青苔的大馬路被兩邊大人高的野草擠成了小水泥路。不過即使這樣,兩邊的露水也不會打溼褲腿。 往公社走,大坡崗沒有人,新房子大馬路沒有人,涼水井沒有人,趙家灣沒有人,洞口崖沒有人,滿眼都是鬱鬱蔥蔥的綠,野草,樹林,和更遠處的森林,遠山,濃霧。 直走到這邊能看到那懸崖對岸公社小學來,才見到那邊榮巖下來那條馬路上前後有兩個揹著揹簍的老婦人下來。先前小學學生多時從這裡可以看到那面斷了一段的紅磚牆下面學校傾倒的各種白色垃圾,這一兩年學生老師不見了,那裡再沒有新的垃圾覆蓋,白色看來也不顯眼了。 校園乒乓球檯那地方几棵杉樹長起來,與下來荒草葛藤連成一片,使偌大一座才修葺沒幾年的學校就這樣變成了植物園。 繞過那邊幾根田埂才能上到馬路去,田裡的水倒在,這幾塊田還是有人種糧食的,穀子收了有一陣,腐爛的谷樁又長出新的秧苗來。 學校門口那一塊到現在還是幾棟嶄新的自建小高樓,這些都是靠著前些年開小賣鋪掙下來的錢建的房子,在這一片算是最早一批富起來的大戶。哪怕學生不在了,現在開個香燭紙錢店,以後依然可以混吃等死。 店裡年輕潑辣的老闆現在老成了五六十歲的胖佝僂老婦人,早上六點準時醒來,鍋裡煮著飯,出來門口把垃圾掃一掃,出門對面垃圾集中堆放處倒垃圾時看一看李貴,和他後面的老婦人,神情麻木而自在。 不過她這家並沒有什麼生意,買東西的人因為她不會手機支付而都到斜對面那家稍年輕的店鋪去。那裡兩口子也是好多年前就在那裡的,但因為還有孩子要養,即使掙了一些錢,店面仍然開著。除了香燭紙錢,還買一些日雜用品,水果禮盒,和一些基本的農作工具。又有年輕的頭一次帶女朋友回來的小夥子在那裡買水果,老闆娘一面精明的幫著推銷和算賬,一面同他擺先前他小時候在這裡讀書時候的趣事。那店鋪的老闆則跑到後面馬路邊上那棵黃角樹下涼亭裡問躺得像大地主一樣摩托車司機們黃高山要不要去。 李貴從那裡經過,抬手看錶,八點過了。從三江發上來有班到白雲觀和榮巖的車,一天兩趟,兩班車從三江開出來,經過石巖大橋,到公社時差不多十點過,摩托車掙的都是那些不曉得鄉巴車時間和趕時間的人的錢,你看那些不趕時間的人,管他天晴下雨,非等著那班車不可。 因為這樣,從石巖上來就沒有座位的這兩趟班車在經過公社後簡直比擠油渣還壯觀。 還因為這樣,公社這個小場子從早上八點到十點都能看到人影的,十點一過,群鳥散。 李貴來買兩包青菜籽,這時候穀子收完了正好種點小菜,如今的場口搬到這邊白雲觀跟榮巖兩條馬路分岔口下面的集資房來。 說是趕場,實際就是山裡老太太和鄉竄子圍著幾棟集資房擺的地攤,雖然拐個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