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們依舊半信半疑。部落中的長老憂心忡忡地拄著柺杖走上前,目光嚴肅地看著李雲飛說:“你們的技術雖神奇,但我們世代生活在這裡,習慣了自己的方式。我們怎麼能確定你們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破壞我們的傳統?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絕不能讓它受到損害。”

面對質疑,李雲飛沒有絲毫退縮。他決定讓團隊成員全方位融入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他安排成員們與原住民一起參與日常勞作,在農田裡,幫助他們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團隊成員運用先進的基因技術,對當地的農作物種子進行改良。他們在實驗室裡日夜鑽研,分析種子的基因序列,透過精準的編輯和重組,培育出了更適應希望星土壤和氣候的品種。這些新品種不僅產量大幅提高,而且抗病蟲害能力更強。成員們還手把手地向原住民傳授新的種植技術和農業知識,從合理灌溉——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週期和土壤溼度精準控制水量,到精準施肥——依據土壤的養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求調配肥料,從病蟲害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綠色手段,到作物輪作——巧妙安排不同作物的種植順序以保持土壤肥力,讓他們切實看到這些技術帶來的實際好處。在建造房屋時,團隊成員利用先進的建築材料和技術,幫助原住民改善居住條件。他們引入高強度、輕量化且環保的新型材料,設計出既符合原住民傳統風格又具備現代舒適功能的房屋結構,讓房屋更加堅固、能抵禦各種自然災害,同時又十分舒適且環保,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

漸漸地,原住民們對李雲飛團隊的態度開始有所緩和。但在討論具體合作細節時,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在資源分配和土地使用問題上,雙方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原住民們堅決扞衛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狩獵、繁衍生息了數千年,土地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生存的基礎,更是承載著他們的歷史、文化與信仰。他們擔心地球人會憑藉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實力,過度開發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危及他們的未來。比如,他們害怕大規模的礦業開採會破壞山脈的生態,導致水土流失和動物棲息地喪失;擔心大面積的農田開墾會改變河流的走向和水質,影響他們的漁業和灌溉。

李雲飛意識到,這是合作能否成功的關鍵節點。他深知,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於是,他組織雙方代表進行了多輪艱苦的談判。談判桌上,氣氛凝重而緊張,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地球人一方強調建設的必要性和對未來的重要意義,而原住民則堅守自己的底線和權益。李雲飛提出了一個創新的合作模式:建立聯合管理委員會。委員會由雙方成員共同組成,負責制定資源開發和土地使用的規則。所有的決策都將由雙方共同參與,充分考慮雙方的利益和需求。在資源開發方面,將採用最先進的技術,確保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例如採用迴圈開採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在土地使用上,明確劃分出專門的區域,既滿足建設需求,又充分保障原住民的傳統生活空間,為他們保留祭祀場所、傳統村落和狩獵區域等。

同時,李雲飛還承諾,團隊將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希望星的生態環境。他們將採用最先進的環保技術,如生態屏障技術,在建設區域周圍構建起一道無形的屏障,確保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引入迴圈利用系統,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廢水的迴圈處理到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為了讓原住民更加放心,李雲飛邀請他們參與到建設專案的監督工作中,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培訓,從基本的工程原理到環境監測技術,讓他們能夠深入瞭解專案的進展和資源的使用情況,對每一個環節都有全面的掌控,確保一切都在符合雙方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