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王先一直沒有改名,以亞聖門儒門至尊的權力地位,要查詢塾師和私墊學生的底細,找到王先這個人,應該是沒問題的,凡人世界,官最大。
肖偉國聽到王先的話,張大了眼睛,有點驚訝的樣子,點了點頭,道:“原來是韓秀才的高徒,失敬失敬,難怪難怪。”
王先以為,肖偉國就是一句客套話而已。一個屢試不中的老秀才,比起肖偉國這個舉人,出身還差了一級,更不用說,還有凡人和修真者之間的天差地別。王先尋思,他這麼客氣幹什麼?不會是消遣我吧?
王先張大了眼睛,盯著肖偉國,好象在問:“何出此言?”誰知,肖偉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的一番話,讓王先大感意外。
原來韓問雖是麓天書院的秀才出身,在年少時,卻是才氣聞名於國。
他十二歲即中秀才,打破了泰天大陸科場十六歲中秀才的最小年齡紀錄,創造了夏國立國幾千年來考中秀才的最小年齡紀錄。先帝當時欣喜不已,認為天降神童,雛鳳臨朝,夏國必興。
眾臣也紛紛上表,認為祥瑞降世,國必有慶,各種引經據典,吹捧聖明,歌頌盛世的奏章,更是如雪片般飛來。
總感嘆人心不古的博學鴻儒們,也轉而感嘆雛鳳清於老鳳聲,歡欣鼓舞。於是,帝心甚慰,大慶三天,大赦天下,嶽南州免稅一年。
這件事,事關重大,自然驚動了儒門至尊,亞聖門。亞聖門執夏國儒修之牛耳,負責管理全國應試的修士和進入官場的修士。
一直以來,為了不驚擾凡人官場的秩序,夏國的儒修之間,都有一些墨守的成規,誰違反,誰就會被群起而攻,趕出官場,文壇批臭。
其中一條重要的規矩,就是不得超越應試經典,引經據典。
夏國的鄉試、會試和京試,試題內容都限定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這九本書,是儒門最經典的代表性典籍。
但是夏國以儒立國,幾千年的積累,不少本國和外國的博學鴻儒,留下了浩瀚的儒家典籍。其中自有不少真知灼見,基本都引申於四書五經。
如果能記住所有儒家典籍,再摘取組合,應付科考,自然十拿九穩。
因此,不得在四書五經之外,引用其他儒家典籍之言,只可自已自由發揮,是儒修應遵守的科考規矩之一。
這樣,就避免了修士用過目不忘之能,衝擊凡人儒生的科考秩序。自然,儒修們應試,就多了一條與凡人儒生應試相反的內容。凡是筆下之言,小心不要與任何一部四書五經之外的儒家典籍重複,切不可自誤。
第一百六十一章 雜元
與儒修應考時的顧慮相反,凡人儒生,都是搜腸刮肚,將四書五經之外的經典之言,能用上的就用上,那可是先哲聖賢的心得雄文啊,怎會不對?怎會不美?
至於四書五經本身,凡人的儒生,只要經過十年以上的苦讀,自能背得**不離十,這就和儒門修士,沒有多少差別。
韓問十二歲中秀才,自然被亞聖門懷疑是運用了修真者的天賦。
儘管韓問並沒有在儒門修士中留名備案,但難保韓問也象以前的個別散修應試者一樣,因為機緣進入了修真界,卻不知道科場儒修的規矩,或者明知規矩,也膽大妄為,不予遵守。
亞聖門馬上派出修士到白沙城調查。而這時,白沙城已經冠蓋雲集了。
因為神童秀才一事,當朝太子,國子監祭酒,夏國和鄰國四大書院的院長,各國最博學的鴻儒,文壇泰斗,等等勢力,都來爭相拜訪韓問。
想招攬其入麾下效力的,想一探其學問究竟的,想為王孫公主、高官豪門之女求得佳婿的,甚至想刺殺他以滅夏國國運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各國各地的名人高士,抱著亂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