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的。比如,有一位有內疚傾向的神經科醫師正全力以赴準備其醫藥資格考試。她準備起考試來非常吃力,所以就有一種內疚,覺得她不再能夠學習了。所以她每晚都把時間浪費在看電視上,她的大腦裡出現了以下這些想法:“我不應該看電視。我應該把時間花在準備考試上。我很懶,我不配做一名醫生。我太過自我中心。我應該受到懲罰。”這些想法讓她更加內疚。然後她就又推理道:“這種內疚表明我是多麼懶惰的一個壞人。”這樣,她的自我懲罰的想法和她的內疚就相互強化了。

和其他有內疚傾向的人一樣,她有一種看法,認為如果她給予自己足夠多的懲罰,她最終就會擺脫內疚,不幸的是,恰恰是其反面才是對的。她的內疚只不過是消耗了她的精力,強化了她的信念,讓她認為自己是懶惰的,有欠缺的。這種討厭自己的想法所導致的唯一行為就是每晚強制自己去開啟冰箱“挖出”幾塊冰淇淋或奶油花生。

第8章 戰勝內疚的方法(3)

她所捲入的惡性迴圈見表8—1。她的消極想法感受和行為相互作用,共同製造出了她是“壞的”和沒法控制的這樣一種自挫性的、殘酷的幻象。

表8…1 內疚的惡性迴圈

有位神經科醫師,她的自我批評的想法讓她有一種內疚,她覺得很難去準備她的資格考試。她的因循拖延強化了她的信念,讓她認為她是壞的,認為自己應該受到懲罰。這進一步破壞了她去解決問題的動力。

不負責任的內疚

如果你確實做了一些不合適的事情或者是有害的事情,那麼是否就是說你應該遭受痛苦?如果你感到這個答案為是,那你就應該問一下自己:“我應該承受多長時間的痛苦?一天,一年,還是一輩子?”你想給自己選擇什麼樣的刑罰?當你的刑罰得到執行後,你願意停止遭受痛苦,停止讓你自己繼續悲慘下去嗎?這起碼是一種負責任的懲罰方法,因為它畢竟還有一個時間限制。但是,什麼又是你以內疚懲罰自己的第一懲罰點呢?如果你確實犯了錯,並且以一種有危害的方式行事,內疚不會奇蹟般地改變你的錯誤。它不會加速你的學習過程,讓你很快學會減少以後犯同樣錯誤的可能。別的人也不會由於你有一種內疚,不會由於你以這種貶低自己而更加尊重你。你的內疚也不會讓你的生活更富有成果。所以有什麼意義呢?

許多人問:“但是如果我沒有一種內疚的話,我的行為怎麼能具有一種道德感,我怎麼能控制我的衝動呢?”這是一種監督官式的生活方式。很顯然,你認為自己任性失控,你必須經常嚴懲自己,不讓自己過於野蠻。當然,如果你的行為不必要地影響了別人,少許痛苦的自責會比沒有結果地認為自己弄糟了事情要更能有效地讓你認識自己。但是把某個人當成壞人肯定是毫無助益。通常情況下,相信你是壞的要歸因於“壞”的行為。

當你(a)認識到做錯了,(b)制定出了一套改正問題的策略時,你會很容易地改變和學習。自愛和放鬆的態度有利於你做到這一點,而內疚則經常妨礙你做到這一點。

比如,有時有病人會批評我,其批評之嚴厲足以讓他們採用一種錯誤的方式對待我。這種批評通常真的很傷我的感情,假如它還有些許真實的話,還會喚起我的內疚。極端的時候我會因為內疚而給自己貼上“壞人”的標籤,我會開始自衛。我要麼否認自己的錯誤,要麼為自己的錯誤辯護,或者乾脆進行反擊,因為“壞人”的感覺是很討厭的。這就讓我更難以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相反,如果我不指責我自己,沒有覺得自己失去自尊了的話,那我就很容易承認錯誤,從錯誤中進行學習了。內疚越少,效率就越高。

所以,當你把事情搞糟時,你需要的是認識、瞭解和改變。內疚會對你這麼做有幫助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