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新領域的探索與風險應對(第3/5頁)
章節報錯
書遞給王先生:“王先生,我們公司在智慧家居領域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現在進軍智慧建築整合系統領域是順勢而為。我們的技術團隊正在研發創新的解決方案,市場團隊也已經開展了前期的推廣工作。這個專案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我們也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共同分擔風險,共享收益。”
王先生仔細地閱讀著商業計劃書,不時提出一些問題:“李女士,我看到你們在財務預測中提到了前期投入較大,那你們如何確保在短期內實現盈利呢?”
李姐回答道:“王先生,我們的盈利模式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專案實施階段,我們可以透過系統的銷售、安裝和定製化服務獲得收入。其次,在後期的運營維護階段,我們可以收取服務費用。而且,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我們還可以透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如裝置供應商、建築材料商等,實現更多的增值收入。”
王先生聽了李姐的回答後,對這個專案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李女士,這個專案確實很有潛力。我需要一些時間來進一步研究你們的計劃書和公司情況,如果有興趣的話,我會與你們聯絡的。”
隨著智慧建築整合系統專案的推進,公司內部也面臨著一些組織協調方面的挑戰。不同部門和團隊之間的工作交接和資訊共享變得至關重要。
在一次專案進度彙報會議上,小陳皺著眉頭說:“阿俊,我們市場部在與客戶溝通需求的時候,發現有些技術細節我們不太清楚,這導致我們給客戶的答覆不夠準確及時。我們需要技術團隊能夠更及時地給我們提供一些技術支援和簡單易懂的技術解釋。”
阿俊點了點頭:“小陳,我理解你的困擾。我們技術團隊最近確實忙於研發核心技術,忽略了與市場部的溝通協調。我會安排專門的技術人員與你們對接,定期進行技術培訓和答疑解惑。”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在實際操作中,技術人員和市場人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節奏存在很大差異。技術人員習慣用專業術語和詳細的資料解釋問題,而市場人員則需要更通俗易懂、簡潔明瞭的表述來應對客戶。
有一次,小吳被安排與市場部的小李一起去見一個潛在客戶。在介紹產品時,小吳不自覺地說了很多技術術語,客戶聽得一頭霧水。小李在旁邊著急地試圖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但還是讓客戶感到疑惑。
回來的路上,小李忍不住抱怨:“小吳,我們和客戶溝通不能這麼專業,得把複雜的技術說得簡單些,讓他們能直觀地感受到產品的好處。”
小吳有些委屈:“我已經儘量簡化了,那些技術點不說清楚,怎麼能體現我們產品的優勢呢?”
這件事讓阿俊和小陳意識到,僅僅安排人員對接還不夠,還需要對團隊成員進行跨部門知識和溝通技巧的培訓。
於是,公司組織了一系列內部培訓課程。由市場部的資深員工給技術人員講解如何與客戶溝通,如何將技術轉化為客戶能理解的利益點;由技術人員給市場部員工講解基本的技術原理,確保市場人員在介紹產品時有更準確的把握。
在智慧建築整合系統的研發過程中,技術團隊又遇到了新的難題。他們發現,要實現不同建築裝置之間的深度整合,需要一種新的軟體演算法來協調各裝置的執行邏輯。
阿俊帶領技術團隊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在公司的研發實驗室裡,燈光常常徹夜通明。阿俊和小吳等技術人員對著電腦螢幕上覆雜的程式碼和資料,反覆除錯、分析。
阿俊的眼睛佈滿血絲,但他的眼神依然堅定:“大家再堅持一下,這個演算法是整個系統的關鍵,如果我們能攻克它,我們的產品將在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小吳揉了揉太陽穴,突然眼前一亮:“阿俊哥,我有個想法。我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