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話。

第二天,秦鋒早早的起來了,提了一桶井水,簡單的洗漱之後,扛著工具和樊老漢一起出門幹活。

咋不吃早飯呢?

不好意思了,灶戶們家中貧困,為了節省一點糧食,全都不吃早餐的。

出門之後,二人和眾鄰居一起來到了娃娃池,而後開始製鹽,具體來說共分三步。

第一步:在鹽湖周圍開墾出大片的畦地,將湖水引入其中,再利用陽光、風力進行蒸發。

寧夏地區日照、風力都十分充足,因此用不了幾天時間,畦地中的水份就蒸發沒了,而後繼續引水、繼續蒸發!

連續數次之後,畦地中就會出現一層白色晶體,這就是鹽了。

不過嘛,這種鹽過於粗糙,

裡面含有大量的雜質,人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否則就會腹瀉不止,甚至是死亡。

第二步:將粗鹽收集到大木盆中,用淡水進行溶解,用木棍攪拌均勻,再用紗布、硝板反覆過濾,將裡面的雜質過濾出來。

第三步:將過濾好的滷水倒入用青石板鋪設的鹽池當中,利用陽光、風力進行蒸發。

等水份蒸發幹之後,池底就會留下純度較高的細鹽了,因其顏色泛青,故而又叫青鹽!

接下來,灶戶們會將曬好的青鹽收集起來,上交到鹽課提舉司的庫房中換取報酬。

按照大明朝廷設定的規定:上交四百斤青鹽,可以換取一石精米,或者與之等價的銀子。

而一名身體強壯、經驗豐富的灶戶,在全力以赴的情況下,一年可以生產出一萬六千斤左右的青鹽,換取四十石精米。

四十石精米,節省著一點用,足夠一個六口之家全年生活所需了,而且還能略有剩餘!

既然足夠生活所需,還能略有剩餘,為何灶戶們沒有富裕起來,反而一個比一個窮困呢?

很簡單:鹽官壓榨、手段卑劣!

按照規定,是四百斤青鹽換一石精米!

可到了交換的時候,鹽官們不是在官秤上做手腳,就是說青鹽的質量差,或者沒曬乾,裡面有水份,要折扣部分重量……反正是手段多多、藉口多多。

結果是,灶戶們往往要上交七八百斤青鹽,才能換回一石糧食,換的還不是精米,而是摻了大量草根、樹皮、泥沙、老鼠屎……連牲口都不願意吃的雜糧!

面對這樣的壓榨,灶戶們又豈能不窮、豈能不逃呢?

………

再說秦鋒,雖然沒幹過製鹽的活,卻明白製鹽的原因,因此上手沒多久,就乾的有模有樣了。

而且秦鋒身體強壯、臂力過人,裝著幾百斤鹽的大麻袋,扛在肩膀上,依舊能健步如飛,連扛十幾趟都不帶喘粗氣的。

於是乎,僅僅兩天時間,秦鋒就得到了一眾老灶戶們的認可,都認為他是個壯後生、好勞力!

其中一些有女兒的灶戶,甚至打探起了秦鋒的出身來歷、家庭情況、是否婚配,如果沒成親的話,正好招個女婿!

就連樊老漢都動了心思,可惜自家女兒太小了,否則招這樣一個能幹的女婿上門,下半輩子就有依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