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站在兩隊中間看著他們挖掘,就發現用條鋤挖地的乙隊雖然也很賣力,但一鋤下去挖出來的土並不多,而且即便再能幹活的漢子,挖了兩三刻鐘後就得直起身子來歇一歇,否則腰就受不了。

甲隊用的工具明顯趁手許多,一鋤挖下去帶起來的土多,進展很快,而且到拿釘鋤的人累了後就跟旁邊拿釘鏟的人換一個工具,換了工具後又是生龍活虎、幹勁十足的樣子,絲毫不覺得疲憊,不到一刻鐘兩邊就拉開了距離。

乙隊的人一看急了,擔心他們輸了被懲罰,也不敢歇息了,趕緊彎腰加緊幹活。但他們工具不如甲隊,不光趕不上,反而被甩得越來越遠。

等半個時辰的時間到,工部的官員一聲令下,兩隊的人在衙役的吆喝下停下手中的工具,根本不用丈量,只用眼睛看就能知道甲隊的人開墾的荒地比乙隊多出了兩三倍。

劉宏宇等人和服徭役的那些漢子都驚呆了。

趙大人研製出來的新工具也太好使了吧?

乙隊的人生怕被懲罰,不敢跟大人說,找到管自己的衙役道:「差爺,您可看到了,可不是小人們偷懶,而是手裡的工具沒人家的好使,可怪不得小人們。」

衙役道:「放心,大人們心裡有數。」

那些人這才放下心來。

京城來的工部官員倒是不吃驚。趙如熙讓人把工具送到了京城,皇上可是讓人比試過的,他們還研究過一番,對新工具早已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

這次來南陽專門讓人比試一番,無非是再一次用事實和資料來論證新工具的效果,免得皇上嘉獎趙大人的時候,那些朝臣盡瞎嗶嗶,還以為趙知微是沾齊王的光。

誰沾誰的光還不一定呢。

工部的技術宅們向來佩服真正有本事的人,而非權貴。

他們把兩邊的面積都丈量了一番,認真地記下資料,這才道:「重新劃一條開始的線,兩組互換工具,再來一次。」

乙組的人一聽這話,趕緊拿了工具過來跟甲組的人交換。

甲組的衙役一心想要替自家趙大人爭功,也知道新工具好用,自己這組拿了老工具肯定是輸的,乾脆沒留半點私心,跟乙組的衙役說道:「你讓大人們等等再開始,讓你們的人先把新工具的用法熟悉熟悉再比試。」

乙組的衙役趕緊提出來了。

趙如熙把這些農具打製出來,因為都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進的,釘鋤和釘鏟都是把鋤頭或鏟子的一整塊鐵改成了一根根條釘而已。打製出來後她給家裡的下人使用,下人看了看就知道怎麼用了,還真沒想過需要教這些服徭役的人使用新工具。

這會兒聽乙組的衙役提出來,她才想起這個問題。

工部的官員請求了蕭令衍、龔城後,便道:「成,讓他們熟悉熟悉。」

工具本就簡單,甲隊出來兩個人給乙隊的人示範了一下怎麼用後,大家就明白了,也無需練習。

於是第二場比試很快就開始了。結局不用多說,自然是使用新工具的乙隊開荒的速度比甲隊快了兩三倍。

新工具的效果很顯著了。

工部的官員都是技術型人才,平時也不大擅於逢迎,可現在卻化身馬屁精,對著趙如熙就是一陣猛誇。

大晉就是以農為本的農業大國,重農抑商,對農業的重視高於一切。身為工部的官員,從來就致力於改造農具,希望做出新農具來增加農業生產力。但見識和能力所限,他們實在拿不出真正有實際意義的改進措施來。

前段時間齊王也想改進農具,跟皇上請了假跑出來四處逛了一圈,也沒想出改進農具的辦法。

沒想到趙如熙到南陽任州同知半年,卻拿出了兩樣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工具,這怎麼不叫工部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