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馮一博這個模糊的要求,北靜郡王難免糾結。

若他的意思,只是讓開國勳貴不要阻攔李守中入閣。

那這事就很簡單。

給個空頭承諾就行了。

至於將來如何,就等將來再說。

只要不影響開國勳貴的利益,誰入閣和他們關係都不大。

可若是讓他們助推李守中入閣,那這事又難如登天。

北靜郡王只要沒瘋,就不可能輕易答應。

開國勳貴雖然樹大根深,卻唯獨影響不到內閣。

若是想如保舉馮一博一樣,保舉李守中入閣,

那就是在觸碰景順帝的逆鱗。

只會起到反作用,最後搞得雞飛蛋打。

為了一些海外的利益,被皇帝懷疑他們的居心。

那就是因小失大,絕對得不償失。

馮紫英聞言也露出苦笑,道:

「他說話雲山霧罩,絲毫不讓人拿住半點把柄,估計就算再問,也問不出什麼。」

北靜郡王點點頭。

他明白有些話沒法說透。

馮一博的具體要求,他們也沒法再問。

若是再讓人問起,就算他願意說。

可原本沒那個意思,八成也要順水推舟。

選擇後者。

「這事只能大夥商議,我也沒法獨斷。」

北靜郡王不能耽擱太久,那邊還要送殯。

當下,他只能皺眉道:

「你先回去繼續關注東海郡的訊息,我這邊找機會把人聚起來,看看有沒有別的主意。」

其實大魏的內閣,雖然是朝廷的權力中樞。

但卻並非後世所知那樣,權力堪比宰相。

大魏的內閣,更多的是附庸在皇權之下。

協助皇帝理政的一個機構。

相比之下,內閣的實權甚至不如六部尚書。

內閣負責的是票擬,也就是在皇帝批閱之前,先擬好處理意見。

最終的批紅,也就是決定權。

還是在皇帝手上。

而且內閣的大學士也只有五品,官階全靠散階撐著。

比如張松越和陳勤之,都是帝師。

分別被敕封為太師和太傅。

這兩個官職都是虛銜,出自《周禮》。

就是常說的位列三公中的兩個公。

還有一個太保,大魏並沒設這個官職。

太師和太傅,就是文官的最高頭銜了。

內閣中的另外兩人,分別是光祿大夫和榮祿大夫。

都是從一品的散階。

正一品和從一品的文官,都不是實職。

最大官階的實職就是六部尚書,都是正二品。

武官之中,也大致如此。

像王子騰這樣的從一品實職,在朝中也僅此一人。

不過也是升了官階,職權卻沒有變化。

九省都檢點的實際權利,和原本的九省統制並無什麼不同。

話雖如此,但文官卻都一顆宰輔的心。

即使內閣並非大權獨握,也是距離權利核心最近的人了。

李守中現在已經坐到禮部尚書,距離入閣僅有一步之遙。

但這一步,卻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對於馮一博的要求,北靜郡王倒也可以理解。

甚至覺得馮一博是個知恩的。

李守中在馮府住著的事無人不知。

弟子給恩師養老,

也是都中流傳的佳話。

但這事推到他的頭上,北靜郡王大感頭疼。

一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