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會以大魏的名義,為他們討回公道。

希望他們和自己一起出海,並在泉州等自己的訊息。

喬治·史塔克在都中盤桓月餘,等的就是大魏給他們做主。

此時聽聞,自然欣喜若狂。

二話不說,就帶人跟馮一博走了。

按理說,馮一博本該坐官船。

可他又無隨行官員,一應事務都是自理。

所以他就帶著喬治·史

塔克等人,踏上了往來流求的商船。

至此,世上就再無喬治·史塔克等人的蹤跡了。

恐怕只有東海的魚才知道他們在哪。

都中不會有人在意他們,就算將來有人問起。

所有人都會說,他們一到泉州就自己走了。

東海上,是馮一博的地盤。

泉州那邊,是劉昭的地盤。

別說一幫無人關注的外國人。

在這兩處,任何人惹到他們。

都得無聲無息的消失!

大海,則負責把這一切都歸於平靜。

時隔一年,馮一博再次出海。

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不禁有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感覺。

有一剎那,他都不想再回都中。

就在海外建制稱王,爭霸整個東洋、南洋。

好像也挺好?

但這個想法,真的就一剎那。

且不說,他還有嬌妻美妾,恩師、師孃在都中。

就連流求那邊勢力的根基,其實也在大魏。

他手下看似已經有了幾十萬人。

但實際上,只有從大魏移民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其餘,無論是流求的生番,還是小琉球的三十六姓。

都只是在他治下罷了。

唯有他從大魏帶出來的,跟著他一起討生活的。

才是自己人。

這種認同,不僅僅是文化上的。

流求三十六姓,也是學習漢語、漢字。

但他們就是別國。

有很多東西,是極難改變的。

尤其是在海外。

更是要分出個親疏遠近,才能更好的統治。

可以說,想要真正統治一個地方,至少要幾代人的努力。

反覆洗腦,直到當地人逐漸認同。

才是真正的統治成功。

可見,當年秦始皇當年是多麼偉大。

都說秦是“奮六世之餘烈”,才能統一天下。

但那是地理上的統一。

而文化上的統一,才是秦始皇更偉大的功績。

我們都知道的“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同貨幣”等等。

再加上一個“郡縣制”!

這些就是文化上統一的基礎。

若是沒有這些,我們的先祖可能就和西方一樣。

到處都是小封國,邊地都有小領主。

一個村就有一個貴族老爺,一個鎮就有一個伯爵,一個縣就有一個王子,一個城就有一個國王……

這種遍地權貴,卻毫無組織力。

不然也不會被北面的海盜打的遍地找牙了。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北面的遊牧民族卻被滅了一茬又一茬。

這就是國力的碾壓。

話說遠了,只說馮一博對於統治,自然做不出秦始皇那樣的壯舉。

但,他卻有一條捷徑可走。

在地盤還沒那麼大的時候,可以從大魏移民過去。

填充他所佔領的地方。

只要讓他所佔之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