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仁義禮智」在儒家的價值觀裡,都要排在「孝」之後。

「孝」是儒家學說的根基,沒有「孝」就談不上「仁義禮智」。

皇帝也好,恩師也罷,都得排在「孝」的後面。

「恩師的話,弟子謹記!」

馮一博聽李守中連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連連點頭。

隨後卻又話鋒一轉,一臉正色的道:

「但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太后和陛下可以不救,恩師卻不能捨棄。」

元春和皇帝也不能不救,卻也沒必說出來。

馮一博理解李守中的苦心,但也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說到這裡,他也直視李守中,認真的道:

「您說這麼多,通篇都是孝之一道,可您卻忘了,弟子事師如父,亦為孝道啊!」

這話要放在之前,李守中可能還心安理得。

馮一博這個關門弟子為他養老,他為弟子遮風擋雨。

算是彼此依靠,也理所應當。

可馮一博現做到這個程度,讓他怎麼能不動容?

戰亂之時選擇逆行,為了找他還身陷敵營。

就算是親兒子,又有幾個能做到的?

一輩子就一個獨女李紈,在馮一博身上看到了孺慕之情。

一時間,李守中心中感慨萬千,紛至沓來。

「一博,你……」

他一張嘴,就差點哽咽。

李守中忙嚥了口唾液,藉機將通紅的雙眼擠了一下,才繼續道:

「為師知你孝心可嘉,但此舉不可取!」

說及此,他微微頓了頓。

終究還是沒忍住,掉了兩滴老淚?

他忙偏過頭斬去淚珠,還有些動情道:

「為師已經老邁,你卻還年輕,即使我有個好歹,你好好奉養孝敬你師孃,那就是對我最好的交代了!」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況且李紈嫁到賈府那樣的人家,他更沒什麼好擔心的。

只有李孟氏和他相守一輩子,如今最放不下的也是這個老伴兒。

這個弟子的孝心早就有目共睹,更是經歷了戰亂的考驗。

即使他現在死了也,於九泉之下也能安心了。

可若是因為他這把老骨頭,把馮一博搭上。

那對他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若是師孃有危險,弟子也是一樣,恩師也不必糾結此事。」

馮一博聞言,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很少反駁李守中,這次卻接連否定對方,還堅定的道:

「二老在我心中,就和父母一樣,若陷入危急,我絕不會袖手旁觀!」

他這話發自真心,也是這麼做的。

馮一博父母走得早,幸而入了李守中的門牆。

這位恩師不僅僅教他學問,還給他定了親。

不然,哪有兼祧兩門的好事?

教他學問,或者教他做人。

這是老師該做的。

但給他定親,為他終身大事操心。

這其實就是當子侄一樣看待。

況且,李家也是大族,在都中又不是買不起房子。

老兩口肯讓馮一博養老,也是將他當兒子一樣看待了。

這就是兩邊的默契。

一個事師如父,一個盡怙恃之責。

李守中聞言,心中一時五味雜陳。

甚至後悔李紈嫁得早了,不然再等幾年嫁給馮一博該有多好?

他的老淚就快忍不住了,忙轉身眨眨眼,又匆匆抹了一把。

等他轉回書桉之後,不敢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