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傲立橋頭,獨擋百萬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靠山王楊林,統率大軍百萬,太子和晉王為左膀右臂,多路出擊,討伐南陳。各路將軍捷報頻傳,連戰連捷。靠山王楊林中路出擊,在峽口突破長江防線,大軍矛頭已經直指建康城。 楊林多路出擊,可謂摧枯拉朽,南陳各地守將開始時稍觸即潰,後來才收縮防線,開始反擊抵抗。究其原因,也是在於南陳皇帝和身邊的眾臣,依然昏聵無能,貽誤戰機。 但凡較大的集團作戰,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將領,和各路人馬統一指揮,協調作戰。戰略目的明確,戰術指揮得當,才能三軍統一行動,取得最佳的戰術效果。 正如隋朝大軍,雖然百萬之眾,均由靠山王一人指揮排程,軍需調配由太子總監,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此乃重中之重。各路人馬出征各個關口,每一個作戰計劃和軍事行動,都先報於晉王楊廣,晉王匯總斟酌一番,交付叔父楊林,楊林再統一協調排程,看似分路出擊,實則首尾呼應,相助協同,這才是隋軍連戰連捷的關鍵。 而作為對手的南陳,皇帝陳叔寶,卻最初倚仗長江天險,沒有絲毫的戰略準備,倉促應戰,也是面對隋軍的多路進攻,各自為戰。陳叔寶身邊的近臣,身居重要職位,卻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都以巴結逢迎皇上為第一要務,自己的懈怠瀆職,卻瞞而不報,貽誤戰機,在呂忠肅峽口關鍵之戰,不是派軍增援,而是撤軍封賞,這樣的荒唐做法,焉有不敗之理。 高穎率領韓擒虎、賀洛弼、李淵等大將軍,攻襄陽,進漢口,守將樊毅上疏求救,提議京口、採石皆為軍事要地,須各派精兵五萬駐守,並調集戰船上千只,沿江巡視,加強戒備,準備惡戰,誰曾想陳叔寶卻忙著和張貴妃宴飲後庭,奏報被施文慶壓下不報,孔範一番長江天險的言論,讓陳叔寶根本沒有重視。 如今,靠山王楊林,直逼健康都城,高穎、長孫晟兩路人馬,也已經在漢口會師集結完畢,兵分幾路,殺奔健康都城,賀若弼軍出廣陵南渡,韓擒虎軍出廬江由橫江口,率領人馬,夜間偷襲夜渡,攻佔採石。 高穎、長孫晟率領水陸大軍,突破長江防線之後,攻佔京口一帶,由李淵駐兵防禦,阻止三吳南陳的兵馬增援建康,自己率領人馬,進駐鐘山以南的白土崗。大敗魯廣達、田瑞,任忠本來可以率領人馬救援,卻怕死怯戰,逃回建康城,找袁憲尋求庇護。 韓擒虎率領人馬,取下安徽當塗,勢如破竹,沿江直下,大敗南陳將領皋文奏,皋文奏幾乎全軍覆沒,率領殘部退回建康城一帶。韓擒虎繼續進攻,已經抵近建康城。 雖然建康已經被隋軍乘合圍之勢,但是建康城虎踞龍盤,地勢險要,建康城內外的南陳將士,也不下十萬之眾,樊毅、呂忠肅等人聯名上奏皇上,主張乘隋軍尚未形成合圍之際,切割隋軍各路人馬,拒敵於建康城門之外,然後尋求外圍援兵救助。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位南陳後主陳叔寶,在兵臨城下之際,才嚇得六神無主,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對局勢的判斷能力,不但不聽從樊毅等將領的正確建議,反而在袁憲、孔範、江總等人的慫恿,不但放棄鐘山、石頭城等險要重地,將主力人馬調回建康城內,就是臨陣逃跑的任忠,也在袁憲建議下,鎮守朱雀門,朱雀門離建康城南門宣陽門,距離不足三里,根本起不到任何屏障作用。 在陳叔寶的詔準之下,南陳守將連出昏招,白白的丟掉據險而守的機會,讓隋朝幾十萬大軍,多路出擊,四面合圍,成了一座孤城。 陳叔寶直到隋朝大軍合圍建康,才更是慌了手腳,這時孔範推薦大將羅融。正是用人之際的關鍵時刻,陳叔寶立即詔準,賜封羅融為鎮京大將軍,率領精兵三萬,死守江中橋。 羅融自從跟隨邱瑞,兵敗東昌府,在邱瑞苦勸之下,一個人憑藉其神勇,殺出一條血路,突圍成功。他奉邱瑞的囑託,前去斑鳩鎮,找尋莫氏夫人,可惜那時的斑鳩鎮,也已經陷落隋軍手中,剛剛戰亂之後,到處兵荒馬亂,到處是逃荒避難的百姓。 羅融一個人拖著紫金盤龍棍,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