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軒轅(第2/3頁)
章節報錯
的,自然不是很服他。在一些事情上陽奉陰違,但自從晉王罷黜了幾個辦事不力的文官之後,整個行政效率大大提升。兩湖之地不再糾結於清談,諫言,更多的是考慮高效的執行。
整體的政策上也有調整,晉王府開始不斷宣傳李白的北伐令,於遠山更是親自撰寫文章,刊印在邸報上,在全部府縣傳閱。不少文人也參與進來討論,特別是黃宗羲等人,一時之間風氣大變。大家不再視皇帝至高無上,而是從其得失上分析。
不少批判崇禎皇帝的文章出來了,不信任文官,壓制武將等等。而於遠山的觀點,更是震驚所有人。
明朝崇禎的大罪,就是放任文官勢力擴大,導致各地稅收枯竭,鹽鐵專項被官僚集團控制,中央財源枯竭,只好朝普通百姓徵稅。最終遇到了極端天氣,導致天下大亂!
而這群來兩湖的文人,多不是迂腐之人,十分開明。他們開始審視,自己所學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其中的民應該對所有同胞一視同仁。無論平民,無論書宦世家,無論是武將世家,都應該遵循這國家統一的規矩。
更重要的則是皇室,不應該凌駕於國家之上,不能民脂民膏隨意抽取,然後隨意揮霍。限制皇室私慾,同時限制官僚特權的觀點開始上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場爭論還在持續,但帶來的效果,便是晉王的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凡是北伐軍新收復的土地,皆物歸原主,但同時也會根據地契徵收稅收,無論官員百姓,一視同仁。沒有土地,自然就不需要徵收。此等土地清查制度,以後也會形成定例。清查直接由錦衣衛執行,有錦衣衛指揮使鄭國坐鎮,文官無權干涉。
同時形成了階梯制度,土地越多,繳稅越多,因而不少老實的地主放棄了土地。加上各地王爺的土地,全部由晉王府統一管轄分配,優先給軍隊家屬。這樣的另類軍功爵制度,讓兩湖的百姓,都積極參加晉王的部隊,獲取土地。一時之間,嚴重的土地兼併政策,得到了緩解。
而不出意外,今年兩湖地區糧食豐收,府庫充盈,不但接濟了天府行省,也能夠支撐晉王的部隊,來年的行動。
自京東行省而上,一路白地,此地遭受義軍,官軍以及清軍的連連摧殘,幾乎是十里無人煙,與兩湖相比,千差萬別。一望無際的平原,本應該是良田萬頃,現在卻是草叢遍地。
回想起一月前接到的林城總兵固原候王愛秀的密奏,撫南王自幾個月前秘密回到林城,已經連夜幾次進入過皇宮,與永曆帝相見。
而安龍的大部分高階文官,也跑到了林城周邊,將票擬好的奏摺,遞給了遠在安龍的文書房,然後再來到林城。以如此曲折的方式,實現了既能夠與皇帝親近,又能夠與來到林城的“忠義之士”聯絡,一時間林城成為了大本營。
固原侯掌控重兵,本應該立即剿滅,無奈晉王有嚴令,只要沒發生動亂,任由其發展即可。
於是林城成為了反對兩湖逆天言論的根據地,不少文人更是斥責晉王是曹阿瞞,司馬昭。但這話也只能在相互之間說說,如果在老百姓中說,以李白的威望,恐怕會被趕出去。
即使在林城,李白的威名依然是如日中天。
另外的事情,則是讓李白比較欣慰的,半月前,心腹高文貴率萬餘人南下,攻取了兩廣重鎮韶州府,逼迫平南王尚可喜不得不放棄越州府,撤退到潮州。一時間整個兩廣行省,也被收復了大半。而潭州府知州,則升任兩廣巡撫,總攬一個行省行政大權,將兩湖的政策貫徹到兩廣。
兩江行省一線,則託付給了武昌王馬進忠,作為老將,雖然進取不足,但守城則毫無問題。而清廷為了穩住江南,也是放鬆了很多政策,同時有感於兩湖推行的政策,這也讓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