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篝火漸漸熄滅,但工匠們的憧憬卻在心中燃燒。

次日清晨,朝陽初升,溫暖的陽光灑在水渠兩岸。沿線的新村落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自從水渠通水後,這裡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原本荒蕪的土地變成了良田,雜草叢生的荒坡建起了新居,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瞧瞧我家的菜園子!\"張老漢站在自家院門口,自豪地向路過的鄰居炫耀,\"這些菜長得多旺啊。有了水渠,澆水方便,種什麼都成。\"

他的菜園子收拾得井井有條,各色蔬菜排列整齊,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篝火旁的憧憬,在這裡已經變成了現實。

\"可不是嘛。\"鄰居王大娘駐足說道,\"自從住進新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你看我家的雞鴨,都養了二十多隻了。這都是託了水渠的福啊!\"

正說話間,一陣鑼鼓聲傳來。

原來是集市開市了。

自從水渠建成,沿線每隔二十里就設了一個集市。今天是這個集市開張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湊熱鬧。

集市上,各色攤位一字排開。有賣農具的,有賣布匹的,還有專門經營水產的。

最熱鬧的要數幾個小食攤,香味飄得老遠。

\"快來看啊!新到的鐵鍬鐵鎬,都是工匠學堂出品的,保證好用!\"一個商販吆喝著。

\"我要一把鐵鍬。\"一個年輕農民走過來,\"聽說你們的農具經久耐用。\"

\"那是當然。\"商販得意地說,\"這可是按照新工藝打造的,比普通鐵器結實多了。\"

集市的另一頭,鄭小五正帶著幾個工匠學堂的學員檢視水渠執行情況。

\"師兄,你看這閘門多靈便。\"一個學員說道,\"我們學到的理論知識,在這裡都派上了用場。\"

鄭小五點點頭:\"是啊。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創造出真正有用的東西。這水渠就是最好的例子。\"

沿著水渠往前走,處處都能看到勤勞的村民在忙碌。有的在田裡耕作,有的在渠邊種樹,有的在修整堤岸。

\"這樹是工匠學堂發的。\"一個老農解釋說,\"說是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現在看來確實有用,而且還能遮陰。\"

不遠處,幾個婦女正在渠邊浣洗。她們有說有笑,看起來心情很好。

\"自從通了水,做事方便多了。\"一位婦人說,\"以前要走好遠去河邊洗衣服,現在家門口就能洗。\"

\"可不是嘛。\"另一位婦人接話道,\"現在村裡條件好了,連外地的親戚都想搬來住呢。\"

這時,一隊商旅從官道上經過。看到這繁榮的景象,不由得駐足觀望。

\"真沒想到這裡變化這麼大。\"一個商人感嘆道,\"才幾個月的功夫,就成了這樣。\"

\"這就是秦國的治理水平。\"他的夥伴說,\"不光會修水渠,更懂得怎麼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中午時分,村裡的食堂熱鬧非凡。

這是工程完工後保留下來的公共設施,現在成了村民們交流的重要場所。

\"聽說隔壁村打算建個作坊。\"有人說,\"就是製作些簡單的農具和日用品。\"

\"好啊!\"眾人紛紛響應,\"有了作坊,年輕人就不用出遠門打工了。\"

鄭國和鄭小五也來到食堂,看到這熱鬧的景象,父子倆都很欣慰。

\"父親,您還記得咱們剛來時的情景嗎?\"鄭小五問道。

\"記得。\"鄭國笑著說,\"那時候這裡還是一片荒地。誰能想到,才三年功夫就變成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