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是我在南邊兒並未見人這樣吃,不想在成都府竟是街頭吃食。”
三人都是見多識廣之人,說起吃食來便有些滔滔不絕的意思。
蘇先生指著桌間的一碟松針包子道,“像這蒸包子的松針也是每日換過,方有這清香味道。有些店家也是用松針來蒸,只是松針時久不換,久而久之,油浸浸的黑眉黑眼,還敢說是松針包子,就貽笑大方了。”
松針包子極精巧,一口一個也不嫌大。鄭妙穎嚐了一個,笑,“裡頭沒用調料粉,味兒也極好。”
蘇先生道,“因那調味粉提鮮,如今不少店家為圖省事都在調味兒時用那個,要我說,到底失了真味。”
說到調味粉,趙長卿笑,“要是為省事,或是廚藝有所不逮之時,用調味粉自然好,燒出的飯菜,雖不是一等一,卻也壞不到哪兒去。只是,這一餐飯下了多少功夫,最是哄不了人的,一嘗就能嚐出來。要想真正練好廚藝,或是想成就金字招牌,自然不能總用調味粉提鮮。”
幾人說笑著用過早點,結了銀子便往西山烹茶去也!
******
女人們的逍遙暫可不提,林隨林大人如今已是悔青了腸子:也不知怎麼就鬼使神差的給鄭伯巖拉到家裡吃早飯,他八輩子沒吃過早飯哪!
鄭大人說是山珍海味,也不是誑騙林大人,桌上一碟子醬山菜算是山珍,一碟子炸小魚乾便是海味了,餘者一罐白粥。因不知有客,鄭太太也沒多準備,便現成切了一碟子醬肉,自後頭菜園裡掐一把水蔥,拿兩個雞蛋攤了個蔥花蛋餅,蛋餅攤得薄薄的,切成寸把寬的蛋餅絲,襯著春蔥的鮮嫩,也格外可愛。
鄭大人笑,“林大人莫客氣,都是些家常飯食。”
飯食如何,林大人還不至於挑剔,只是鄭大人這叫一個囉嗦,林大人一口飯沒吃,就聽鄭大人認真懇切的對他的監察司提起意見來。林大人煩得兩耳冒油,沉著臉不說話,鄭大人偏生不是個會看人臉色的,一徑絮叨個沒完。他自為官就是做御史起,就是因他御史做得出色,如今熬成天下御史的頭兒,再加上天生憂國憂民的性子,那一頓囉嗦就甭提了。
林大人盯著鄭大人口沫橫飛的嘴巴,腦袋裡已經想了上百種把鄭大人弄啞巴的法子。只是,這種想頭,也只是想想罷了。陛下對這姓鄭的頗是愛惜,林大人一時半刻還動不得左都御史。不過,林大人也不是乾坐著憑他囉嗦的性子,他聽得不耐煩時直接一按食案,冷冷起身,一言不發便往外走去。鄭大人追過去,挽住他手腕,靈光無比道,“林大人,回來吃飯吧,你不喜歡聽,我以後再說。我也是好意,對不對?”
林大人抽出手,再不上姓鄭的鬼當,斷然離去。
林大人此苦,尋常人不能理解,卻有一人感同身受——昭文帝。
鄭大人說不通林大人,他便把自己對監察司的意見去跟君上傾訴,他素來坦蕩,“別人如何議論監察司,臣心裡自有一杆秤,這次春闈弊案,監察司出力不淺。只是林大人實在不大和氣,臣原想好意與他提個醒,誰曉得他一言不發就轉身離去。臣心裡這些話,也只能跟陛下說一說了。”鄭大人便長篇大論起來。
昭文帝也有些受不了他,道,“鄭愛卿先別說這個,此次春闈弊案,也給朕提了個醒。李尚書上了致仕的摺子,瑞和郡主找皇后哭訴李尚書冤枉,朕實在頭疼。”李尚書的老婆是蜀王的女兒瑞和郡主。
鄭大人道,“春闈之事,李尚書身為主考官,即使他不知舞弊之事,但,無能至此,怎能沒有一點責任。郡主身份雖高貴,一介婦人,豈可干預朝政?陛下明鑑,該允公處置才能令百官心服啊。”
昭文帝轉移了話題,略說了兩件朝政便打發了鄭大人下去。
鄭大人出了啟元殿方想起,自己對監察司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