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襄、石琨三十萬人馬,如此規模,不可能在短期內決出勝負。

而廣固之戰不是孤立的,既與魏昌之戰息息相關,也與南面形勢緊密相連。

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山很快傳來密報,冉閔三戰三捷之後,再勝兩場,還斬殺了叛將段龕,壓著慕容恪數萬大軍打。

不過魏軍雖然勝了,但形勢不容樂觀。

出征的一萬精銳折損三成,士卒接連大戰,在慕容恪輕騎襲擾下,得不到休整,後方補給困難,軍中糧食短缺,戰馬沒有精飼,越發羸弱,馬力逐漸不支,每天被殺的戰馬有三四百頭。

加上戰場上的損耗,原本七千精騎,現在只能維持兩千騎,還在不斷下降之中。

董閏和張溫幾次勸冉閔見好就收,回去固守襄國或者鄴城,但冉閔沉浸在五戰五捷的快感中,聲言不斬慕容恪誓不罷休。

有韋謏、王泰前車之鑑,董閏張溫不敢再勸,再勸就要出人命,弄不好全族人的命都要陪進去。

“都督,朱禿昨夜向姚襄和下邳各派出使者!”校事一大早便來稟報。

“好。”李躍並未感到多驚訝。

杜能被殺,影響最大的是朱禿,兩人以前就關係不錯,一個在樂陵,一個在平原,互為唇齒,同進同退。

唇亡齒寒,朱禿的背叛是遲早的,所以斥候、校事早就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這人在黃河下游名聲一直都不怎麼樣。

審理杜能時,李躍召他前來,他卻以負傷為由推辭。

“都督欲取兩淮,關鍵便落在朱禿身上!”常煒起的更早,每天天矇矇亮便起床梳洗,處理各種公務。

“江東一向膽怯,只怕荀羨未必敢北上。”李躍笑道。

“尋常時候必然不肯,然殷浩北伐失敗,王謝荀殷等江東士族亟須挽回顏面,否則桓溫那一關就過不去了,屬下覺得,姚襄、石琨三十萬人,我軍未必能全部吞併,不如驅其南下,姚襄野心勃勃,江東士人一向忌憚北方將領,殷浩、謝尚既然排擠張遇,定容不下姚襄!”

孫子兵法有言: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姚襄、石琨這三十萬人堅守不出,一直耗著,勝負難料,如果為了擊敗姚襄、石琨,損耗自身太多實力,得不償失的。

燕國在北方虎視眈眈,而黑雲軍就那麼多精銳。

冉閔就是很好的例子,為了戰爭而戰爭,一次次大勝,冉魏卻越打越衰弱。

李躍整理了一番思緒,“先生大手筆,不過也要看姚襄、石琨的動向。”

只能說朱禿帶來了一絲破局契機,但形勢如何發展,還要看姚襄、荀羨等人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