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以重來。想的是挺好啊,而形式上也做了改變,不再是單純的蠱惑人心,也知道實際控制了,可是不巧啊,偏偏讓林家仁遇上了。
這個可是一直在洗別人腦的傢伙啊,你們要幫忙的話,那還是可以的,但是洗成為你所用的那就對不起了,你洗了我還洗什麼?
多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對於這種搶飯碗的行為,林家仁是咬牙切齒、深惡痛絕,恨不得全都把他們打趴下!
但是餘孽之所以為餘孽,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有本事餘存下來,亦有本事繼續作孽。並不是你揍他們一頓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心裡早已扭曲的他們絕不會就此老實,變本加厲那是既定劇本。
當然,此刻的林家仁還是很饒有興致的,探險、尋寶,他腦中大概覺得,接下來的事情與這兩者差別不大,至少不會具有很顯著的差別。
這是天真呢?還是天真呢?
其實不,不管怎麼看,刺激度上,還是有一拼之力的。
第554章 道可道(中)
他們的信仰曾經被狠狠的擊敗過,同道之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殺掉,勢力範圍被肅清,殘留的也被逼躲進了深山裡。
可這些在他們眼裡其實都沒有什麼值得一提,他們心痛的也不僅僅是理想的破滅,還有對於背叛的深切感受,同伴、朋友、親人,原來他們才是會讓你失策的存在。愛之深也,恨之切,還有什麼比遭受到你深信不疑的身邊人的出賣更讓人痛苦的麼?
不論他們是否願意承認,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是無緣無故的消失了,而當他們再度出現的訊息傳來,夢魘便從此植入人心。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祝你們活得有!滋!有!味!”成為了這群人一以貫之的強大信念,甚至取代了他們的信仰,變成了他們每日每夜都記掛的事項。
有的時候,人需要用某個物件或是某件事情來提醒自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或者說,又有多少故事是從“報仇”二字開始說起的呢?
當年一個叫做孫策好戰分子打會稽過,順便還帶上了幾萬部隊,一人發了一隻醬油瓶,有的還發了倆,以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秋風掃落葉一般席捲了江東,用人手一隻的醬油瓶敲在了每一個敢於質疑他合法性和或是捂著醬油就是不讓他打,或是半遮半掩半推半就不給名話的割據諸侯的頭上,並且沒有一個得以倖免於難。
“要變的,江東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變的。”像個鬧倔脾氣的小孩,孫策在江東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如果有人清楚地主階級是以何種方式被消滅的話,那麼那些防止他繼續打醬油的地方勢力受到的對待估計也差不了多少。
倒不是說孫策這輩子的愛好除了殺人就剩殺人了,有些人就是該殺罷了。儘管有這樣或是那樣的後遺症……
快刀斬亂麻,還是緩慢而穩定,這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可取,去忍受那狂暴卻漫長的摧殘,還是冒著陣痛挺身去反抗那看不出有什麼變化的煩惱,將它一掃而空。孫策的決斷,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當然,這裡說的還是他的問題——把自身性命都搭進去了的教訓啊。
那就是對待宗教的態度。
簡單點說,具體問題還是該具體分析,仍舊用對付敵方勢力的辦法去對待宗教,以血腥來鎮壓他們根除後患,倒也並非不可取,只是他低估了對方的反撲力量。宗教勢力的醬油可不好打啊,因為他們的勢力就是源自民眾卻高於民眾,這樣的聚合力完完全全不是那些小蝦米可以比擬的。
殺,卻殺之不盡,這群餘孽逃亡各處,明著那是大傷元氣再也不敢興風作lang了,可暗地裡……
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不好,總之林家仁目前是被華麗麗無視的狀態,也許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他自己呆在隊伍的中間偏後位置,讓隨行的村長和護衛們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