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長平喋血:秦趙的宿命對決(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作為歷史的忠實執筆者,隱身於歲月的暗影之中,默默凝視著時光長河的奔騰翻湧,見證著無數英雄豪傑的崛起與隕落,王朝的興盛與衰亡。如今,且讓我引領諸位的思緒,回溯至那風雲激盪的戰國時代,聚焦於長平這片被鮮血浸透的古老戰場,重現秦趙兩國在此展開的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生死對決。
彼時,戰國亂世,天下紛爭不休,七雄割據,皆懷逐鹿中原、兼併天下之雄心壯志。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盛,兵鋒銳利,虎視眈眈地覬覦著山東諸國;趙國經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軍事力量亦不容小覷,成為秦國東進路上的一大勁敵。
起初,秦國揮師東進,劍指韓國,其勢如破竹,韓國之地連連淪陷。上黨郡孤懸於外,韓王驚恐之下,欲割讓上黨之地獻與秦國,以求一時之安寧。然而,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他深知秦之殘暴貪婪,若上黨歸秦,百姓必遭塗炭。於是,馮亭心生一計,決定將上黨之地轉投趙國,試圖以此挑起秦趙兩國的紛爭,借趙國之力抵禦秦國的攻勢。
訊息傳至趙國,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趙王聽聞有此天賜良機,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十七座城邑,貪念頓起。朝堂之上,趙王端坐於王座之上,目光閃爍,詢問群臣:“今上黨來投,諸卿以為如何?”朝堂之下,群臣各執一詞,有謹慎勸阻者,如平陽君趙豹諫曰:“秦蠶食韓地,已逼近上黨,此乃秦之囊中之物。我趙國若受上黨,秦必遷怒於我,引發戰端,得不償失,還望大王三思。”然而,趙王被眼前的利益矇蔽了雙眼,對趙豹之言置若罔聞。此時,平原君趙勝卻迎合趙王之意,說道:“大王,此乃天賜趙國之良機,上黨之地地勢險要,人口眾多,若得之,趙國之國力必將大增,何懼那秦國?”趙王聞之大喜,遂拍板決定接納上黨之地。
秦昭襄王聞知趙國接納上黨,勃然大怒,認為趙國此舉乃是公然挑釁,當即下令派遣大軍攻打趙國,欲奪回上黨,一場大戰一觸即發。趙國亦不敢怠慢,迅速派遣名將廉頗率領大軍趕赴長平,抵禦秦軍的進攻,雙方就此對峙於長平這片土地之上。
廉頗久經沙場,深知秦軍之勇猛精銳,尤其是秦軍的弩兵,箭如雨下,殺傷力巨大;其騎兵更是機動性強,衝鋒陷陣,銳不可當。於是,廉頗審時度勢,決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憑藉長平之地的險要地形,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堅守不出。秦軍屢次前來挑戰,在趙軍的營壘之前耀武揚威,肆意叫罵,廉頗皆置之不理,只是嚴令士兵加強防守,不得擅自出戰。秦軍見趙軍久不應戰,無可奈何,只得強攻,但趙軍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一次次擊退了秦軍的進攻,戰事由此陷入僵局。
秦軍遠道而來,糧草補給線漫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後勤壓力日益增大。為破此局,秦相范雎心生一計,施展反間計,派人攜帶重金潛入趙國都城邯鄲,在邯鄲城中散佈謠言:“廉頗老矣,怯戰不敢出擊,其心已無鬥志,秦軍唯獨懼怕那年輕有為的趙括。若趙括為將,秦軍必敗無疑。”這謠言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趙國朝堂和市井之間掀起了軒然大波。
趙王本就對廉頗的堅守策略心生不滿,認為廉頗怯戰,致使趙國大軍空耗錢糧,卻無尺寸之功,如今又聞此謠言,更是深信不疑,遂中計決定以趙括取代廉頗。趙括乃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對兵法理論滔滔不絕,常與人論兵,自認為天下無敵,然而卻從未有過實戰經驗,且為人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急於證明自己。
趙括領命之後,躊躇滿志地奔赴長平前線。臨行前,趙王親自召見,殷切囑託:“趙括,此次長平之戰,關乎趙國之存亡,寡人之希望皆繫於你身。你務必大破秦軍,揚我趙國之威!”趙括跪地領命,高聲答道:“大王放心,秦軍不過爾爾,臣有破秦之良策,定當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