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有些人花了大半輩子也沒有尋獲關於張獻忠寶藏的皮毛。我只想說,張獻忠的寶藏太縹緲了。
張獻忠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也就是1606年,他是陝西延安人。根據《明史》記載,他身材魁梧,臉形稍長,面色微黃,留著及胸的長鬍子,聲若巨雷,人稱“黃虎”。他性格桀驁不馴,曾在延安府當捕快,不過,他並非安分守己的人,曾屢犯軍法。
1630年,恰逢明末亂世,宦官當權,民不聊生,張獻忠追隨義軍首領王嘉胤起事。王死後,他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屬一股起義軍。不久,張獻忠與李自成因故分裂,李自成進攻黃河流域,他則率部進攻長江流域。隨著起義力量的壯大,李自成自稱“闖王”,張獻忠則自稱“八大王”。
張獻忠為人極其狡詐,極難對付,明朝對他軟硬兼施,先是許給他高官厚祿,想著招撫他,後又對他多次圍剿。當然,這人極為反覆,被招安後又反叛,很不容易剿滅。在武昌稱王之後,他便入川,曾經有流言說他攻陷成都後,部下報糧草不足,他便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了這個最困難的問題,那便是殺人。這人心狠手辣,殺百姓,殺傷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靠著這股狠勁在明末清初也叱吒一時。
“這山谷,我懷疑跟張獻忠有著不少的聯絡。”談論一番張獻忠之後,白藥師便帶著我們往山谷裡走去。沒有走多遠,我們便發現地面上出現無數個洞孔。地洞洞口大小能容一人。仔細看去,這些洞口大多是盜墓洞,估計是盜墓賊所為,而且泥土還很新,估計挖洞的時間就在最近。我們看著白藥師,白藥師伸手指著一處茅草,冷笑道:“你們看,那邊有個碑文!”
我們走到茅草面前,撥開茅草,這裡面竟豎著一塊高約半米的碑文。這碑文是用花崗岩雕刻成的,正面很樸素地寫著一行字:“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我不由得一愣,這便是傳說中的“七殺碑”嗎?這碑文怎麼會在這裡呢?傳言“七殺碑”是記錄張獻忠“屠川”惡行的詛咒之碑,我小時候看過舊派武俠小說家朱楨木的武俠小說《七殺碑》,對於張獻忠的這塊“七殺碑”印象深刻。只是活了這麼多年,也做過不少的歷史文物研究,我一直認為這是世人捏造的,沒想到“七殺碑”真的存在。
“背面好像也有文字。”胡工如發現新大陸般叫起來。
“這是張獻忠的‘聖諭碑’。”白藥師冷不丁地說了一句。
我把頭伸到石碑後面,“沉冤谷”這三個拳頭大小的字讓我眼前一亮。“沉冤谷”下面則是一行字:“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張獻忠是個冤大頭嗎?”胡工指著“沉冤谷”三個字問我。
“政治犧牲品,歷史的東西誰管得著呢?屠川一事真真假假,有相信有不相信的,後人爭論很多。據說清軍入川,擊敗張獻忠的時候,四川就剩下不到十萬的人。清朝皇帝為了補充四川人口,當時進行了一次和走西口、闖關東齊名的人口大遷移——湖廣填四川。你說張獻忠冤不冤?”我輕聲說道。
“管他冤不冤,反正他的寶藏貨真價實的了,信不信由你們。”白藥師很大聲地說道,生怕沒人聽到。
“那我們怎麼辦?下去嗎?”我回頭問白藥師一句。
“當年張獻忠兵敗成都,十幾艘押運著金銀珠寶的大船沿江順流而下,到了彭山境內的老虎灘遭遇了清軍,清軍預先埋設的鐵鏈攔住大船。押運船隻的將士眼看不敵清軍圍攻,紛紛鑿沉船隻逃跑。清軍早就知道張獻忠有大量金銀要從成都運走,這一次他們截獲這一支運寶船隊,本來很高興,哪知道等他們打撈大船之後卻發現船上裝的全是石塊。這無疑是張獻忠使出的障眼法,真正的財物,我想張獻忠早就轉移他處。這張獻忠可不是一盞省油的燈。”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