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員閒暇,失業之後自然就有空了麼。而中國留學生們出身基層,即便對政治體制理解程度有限,但是對於基層生活很熟悉。他們只是把自己親身經歷的基層情況敘述一下,就讓英國人譁然了。

《中國如何透過制度來避免經濟危機》的傳單中就熱情謳歌中國的重工業反哺,文章介紹了中國國家以低廉的價格向農民出售鐵農具,免費培訓農業技術。而土地國有制下的糧食統購統銷,保障了全民糧食穩定供應價格的同時,還讓鋼鐵業的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

現在英國重工業的鋼鐵行業遭到了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這篇傳單在鋼鐵行業的工人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連那些小鋼鐵廠的老闆都對此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支援。小鋼鐵廠的老闆們最愁的就是沒銷路,英國農村也並非到了完全不需要鋼鐵製品的地步,在小鋼鐵廠老闆們看來,英國缺乏的就是能夠向中國這樣直接管理到底層需求的政府。政府要是能透過營運來確定銷售渠道,英國的國內需求可一點都不少!

第311章 經濟危機(十七)

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是好人或者壞人,一個人一定會在一部分人眼中是好人,在另外以一部分人眼中是壞人。國家也是如此。

1874年2月,隨著經濟危機的持續延燒,英國掀起的對中國的討論風暴刮過了英吉利海峽,登陸了歐洲大陸。最初的時候歐洲大陸上的報紙是用一種看熱鬧的態度,有關內容放在社會版的花邊新聞裡面。德國報紙甚至都不討論這種激進共和主義的事情。

英國不愧是此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從1788年到現在爆發了大大小小十幾輪經濟危機,掌握英國政權的貴族與資本家們一直試圖找到徹底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然而經濟危機的規模越來越大,波及的領域越來越多。從紡織業到投機業,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國內到國外,從地方行政到國家政權。沒有什麼領域能夠逃出經濟危機的打擊,沒有什麼制度能不在經濟危機帶來衝擊下安然高臥。

越瞭解中國的制度,英國貴族與資本家就覺得越扎眼。可積累了豐富經濟危機經驗的英國上層也的確看到中國製度在應對危機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英國知識界的看法則更加活躍。因為牽扯到共和制度問題,英國大報上最初只是刊登抨擊共和制度傾向的文章。當英國知識界開始討論起中國製度如何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這些大報也開始有些坐不住了。

不談中國的制度,不談中國的理念,只談中國的一些具體手段。這種討論讓參與到論戰中的一些中小報紙的銷路狂增。《經濟學人》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於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雜誌的大多數文章寫得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又不失詼諧,並且注重於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資訊。

光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份針對知識階層發行的報紙。經濟學人從最初就介入了此次大討論最重要的是,在討論中,經濟學人開創了只談手段,只談現象,不談背後的討論模式。不觸及英國統治階級的同時,又順應了焦慮的英國民眾的心情,於是在識字工人階級中的銷量暴增,影響力飛速擴大。

這下英國大報紙受不了了,他們終於也一頭扎進了這場討論中。而各種似是而非的解決方案一出爐,同樣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歐洲各國報紙也開始跟進。

馬叔看這些問題看得極透,他的評價是“壟斷開始從自發向自覺進展!”

韋澤主導的經濟模式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府控制的壟斷行為,歐洲不管中國的土地國有制度,不管與這個基本制度相配合的政治以及社會制度,他們看到的是這種壟斷帶來的效率。資本需要市場,透過壟斷完全控制市場,對於經濟危機的控制能力就充分強化。有了資料支援,對市場的判斷會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