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嘴臉?一個無腦暴力,一個不思進取、鼠目寸光,一個是十足的昏君,就知道玩女人、用小人。

而朱元璋又是多麼的偉大。

這完全就是小說筆法。在朱看來,中國的歷史編纂官們一直以來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唯心主義,講究英雄造時勢,彷彿主角一出來就註定要當皇帝的,所有人都得為他讓路。事業一路順風順水,沒有多少阻擋。

但是,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時勢造英雄,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誰也不比誰傻多少,能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都是人尖子,都是高手,高手跟高手過招拼的就是資源,就是運氣,誰掌握的資源多誰就能贏,誰的運氣好誰就能贏。

朱元璋雖然很聰明,懂得在戰爭時期最大限度的集中自己佔領地的資源來對抗外敵,不像張士誠那樣裝逼,只收老百姓很低的賦稅,最後實力不濟被朱元璋滅了之後,他拼命善待的百姓最後還不都歸順了朱元璋?因為不歸順就得死,沒有別的選擇,而他得到的,只不過是那些地方的老百姓逢年過節的時候偷偷地給他燒燒香,這又有什麼用?

不過,那個年代聰明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劉福通給他在前面抗血,沒有元朝的內亂和天完政權的分裂,沒有一不小心射死陳友諒的那支流矢,朱元璋能有多少機會得天下還真不好說。

所以,後世的朱在讀歷史的時候從來不盲目推崇某人,也不盲目貶低某人,而是詳細的查驗各種史料,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去考究,去體驗處於當時條件下的某個歷史人物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所以,他從來不以弱智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因為他知道,這些能在歷史上留名的風雲人物之所以做出這些看起來很弱智的行為,要麼就是有其他迫不得已的原因,要麼就是有人故意潑髒水。

除了李景隆。這位仁兄在史料中表現的實在是太突出了,而且史料記載的是有板有眼,言之鑿鑿,不由得你不信,朱也一直以為他是個例外,是一個可以在歷史中留名的蠢材。

但現在看李景隆的表現,很不錯嘛,雖然有點好色,但說話做事還是有分寸的,也能點中要害,上來就要看寡人的山丹軍馬場,看來是來者不善啊。

朱心中升起了一絲絲警惕,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荊州,自己差點被歷史中的記載誤導了,認為李景隆是個什麼都不知道的白痴,連基本的行為能力都沒有,心中對他放鬆了,差點釀成大禍,讓他套出點什麼來。

朱的眼神閃過一絲精光,仔細地重新打量了一番這個李景隆,人長得帥,相貌也比較憨厚,但是他的眼底深處,還是透漏這一點點精光的,雖然不多,但朱還是捕捉到了。

朱開始重視起這個對手來,甚至是拿出了當年對付耿炳文的態度來對付他,要知道李景隆可是朱元璋多次親自稱讚過的人,老朱是什麼人自然不用我多說,當年一窮二白打天下,帶著幾個兄弟從亳州砍人一路砍到南京,後來又砍遍了全中國,做了皇帝之後,又把手下的那一群梟雄一個一個的收拾,不,是一片一片的收拾,能有這番經歷的人,眼光自然是老練毒辣,否則看錯一步棋,看錯一個人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能被他屢次稱讚的人會是歷史上最大的蠢貨?朱元璋若是隻要這點眼力,現在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綜合上述種種史料,可以分析出李景隆應該是個中上之資的人才,可是為什麼在靖難之役中表現的一團糟,進而成了白痴的代名詞呢?就算他的對手朱棣是天才,軍事能力要強於他這個中上之資的人,也不至於差這麼多啊。

朱神飛天外,腦中的意識飛速的運轉,想來想去,怕是隻有這麼一個可能了李景隆是內奸,至少他是放了水的。

朱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應該較為大一點。翻開李景隆的履歷就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