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讓他從大明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皇子一下子變成了一無所有的老百姓,這種落差,這種屈辱,是常人很難忍受的了的,所以才會有藩王不願意受辱而自殺的事。如果朱允不這麼蠻幹,像朱棣那樣只削他們的護衛和權力的話,相信他們也不會有這麼大意見,護衛少一點就少一點,權力小一點就小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所有的藩王都留戀權勢,都喜歡帶兵打仗的,只要能讓他們繼續過著高高在上,魚肉百姓的生活,他們也犯不著跟皇帝翻臉。
若是朱允不得罪他們,就算朱棣造反他們也不會幫著朱棣,因為他們本來就已經是藩王了,位極人臣,這輩子不可能再升官了,就算幫助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還是藩王,況且還會為此而背上一個亂臣賊子的罵名。而朱棣出於忌憚他們的心理,肯定還是要削弱他們的勢力的,寧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從人的陰暗心理來看,他們也不會幫著朱棣的,本來大家都是藩王,平輩論交,稱兄道弟,我吃飽了撐的傾盡全國之力幫你當皇帝,然後我在給你下跪稱臣?
乞丐不會羨慕百萬富翁,但會嫉妒比他要飯要的多的乞丐。這些藩王大致就是這個心理,朱標當皇帝他們心裡是不會吃醋,不會嫉妒的,因為他是太子,是大哥,皇位本來就是他的。朱允當皇帝他們大多數心裡也不會吃醋,不會嫉妒,因為皇位本來就是他老爹的,他這一系繼承天經地義,無可厚非。
可是,若是原本跟他們平級的朱棣一躍而成了皇帝,他們的心裡就難免會吃醋,會嫉妒,會酸不溜秋的,憑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朱棣當了皇帝后,還有藩王想著造反的原因。
所以說,如果朱允上臺之後,跟他的這些叔叔們搞好關係,不要去在意他們違法亂紀、強搶民女這樣的破事,不要草木皆兵,把所有的藩王都當成壞人,那就算朱棣造反,他也可以下詔讓這些藩王勤王。相信這些藩王是樂意幫忙的,因為前面說過幫朱棣是沒有好處的,而幫皇帝平定叛亂是有好處的,除了會得到獎勵之外,還會得到一個忠臣的好名聲,名利雙收,豈不美哉?
可惜啊,朱允沒有領略通透朱元璋設定藩王的用意,不明白他的爺爺是為了防止朝廷內出現奸臣篡權,給大明朝的天下多上一道保險,才設定在外領兵手握重權的藩王的。他一直都覺得他的爺爺太過偏袒這些藩王,再加上有的藩王仗著是皇帝的叔叔,對他說話做事也不太禮貌,他就將所有的藩王當成了壞人。
有了這些心理基礎,最後再加上黃子澄等人故意用什麼七國之亂的故事危言聳聽的挑唆,將藩王們描繪成了成天就知道覬覦皇位的混蛋,朱允就在心裡徹底與這些藩王們決裂了。
他上臺之後,就開始用殘酷狠辣的手段削藩,抓住藩王的一點小把柄就廢為庶人,讓他們從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變成了絲,讓所有的藩王都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和不安心理。朱允這麼做,估計是有的藩王太不拿他這個皇帝侄子當回事了,他想先廢掉幾個刺頭立立威,沒成想這樣一下子就將所有的藩王都逼到了對立面,讓他們都開始希望朱棣能贏,最起碼朱棣不會廢掉他們。
所以我們看到,靖難之役爆發四年之久,都是朱允的軍隊在和朱棣打,其他的藩王都按兵不動,像寧王還跟朱棣合夥造反,許多藩王都和朱棣眉來眼去,就連遠在四川成都的蜀王朱椿也跟朱棣暗通款曲。
如此一來,朱允就硬是把能群毆朱棣的局面,變成了他跟朱棣單挑,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再加上用人不當、運氣不好等這些次要因素,終於失掉了天下,得罪藩王,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他不得罪這些藩王,跟他的叔叔們搞好關係,再用推恩令這種慢刀子割肉的方式慢慢地削減藩王的權力,或者直接將朱棣從北平調到其他地方,那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因為他若是盲目起兵的話,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