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如同嗜睡,它符合本能,但容易沉溺,最終墮落;振翅如同不睡,它違反本能,但帶人離開深淵。

有人說,為何不睡?日上三竿,一覺睡到自然醒,這是人生理想。可殊不知,一覺睡到自然醒的通達自在,是經歷了嗜睡的虛無、不睡的煎熬,才修來的啊。有那愛談禪的,說公案、說話頭,喜歡棒喝、喜歡行為不羈的,又怎能不知,禪的初祖達摩無言面壁近十年,而禪的六祖慧能亦無言,混跡白衣數十年。

小苦丁美,但小苦丁也苦,鋒芒和磨礪相生相隨。這第一杯的苦,豈能疏忽?

第二杯:不開口

在山林裡走路,經常會尋隱者而不遇。那柴扉茅篷裡並非無人,你看,松針剛剛被雨水打溼,爐上陶罐裡的殘茶還有餘溫。他們自鎖房門,離群索居,在牆壁上貼出“止語閉關”。 為什麼不說話?為什麼不能隨意出入?

送你三杯小苦丁(2)

怕什麼?擔心的又是什麼?

你看,如果我們信口開河,會發現我們經常打著八卦的旗號飛短流長。我們傳播的是好惡,是分別,是評判,我們把隱諱當做談資,把傷痛用來曝光。我們總是以為在小圈子裡可以保守一些秘密,但是殊不知脫口而出時,已經落入言詮。

華智仁波切曾作《自我教言》:恆需隱秘有三種,隱秘自己之功德,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我是他非,增長的是自戀和傲慢,對於品行的修養毫無裨益。而未來計劃,不如行事默默。雷聲大雨點小,終是虛榮。

啜飲小苦丁,味道由酸及苦,淺嘗深酌都令人如坐針氈。苦茶非美味,卻蘊涵甚深良意。倘若不能口吐蓮花,那麼,停橈煙雨也是厚道本分。在津津樂道之前,默想一下不開口時的美妙,哪怕,回味一下小苦丁的諄諄良意,也是好的啊。 這第二杯的苦,權且思量! %%%第三杯:不照鏡子

曾經在法蓮師父那裡小住。那時候師父出家未久,心裡還是把她當成在家時的長輩。一覺醒來,忘卻彼此,對師父脫口而出:師父,借您梳子一用!

師父說,我沒有梳子。

我卻反應不過來。

突然意識到以後,打自己都來不及。師父已經落髮,要梳子有何用?

再看,也沒有鏡子。

不需要再攬鏡自照,顧影自憐啦!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還不夠自戀嗎?因為自戀,所以慾壑難填;因為慾壑難填,所以揹負的行李和標籤日益沉重。

窮困的時候希望掙到餬口的錢,所以吃苦受累,不敢抱怨;有錢餬口了以後,希望能有餘錢消費享受,於是衣櫥和鞋櫃一直在無休止地擴張,房子再大也會被各種物件填滿,只有兩隻腳,卻有上千雙鞋的人也並非少數;有了消費的空間後,嚮往揮霍的心在蠢蠢欲動……一步一步,我們就是這樣,從一無所有走到了滿目繁華的盡頭。我們彷彿那個漁夫的妻子,儘管從草房子搬到了宮殿,我們的眼睛還是忍不住在往上看,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停止,更遑論回饋他人。

由此我看到捨棄凡俗生活的修道者,他們剃除了鬚髮,不再梳頭,不再照鏡子,受了八戒之後,不塗抹香脂。

我也看到在我們一天的飲食當中,果腹已被美食的名義侵蝕得面目全非。一睜開眼,早點,中飯,下午茶,晚餐,夜宵,零食……我們吃下了太多無法消化、不能吸收的東西,年紀輕輕的人,體檢的時候竟會被發現“三高”。可我知道,修行的人,日中一食。在五觀堂吃飯,要感恩,要知道飯是修道的資糧,要自忖德行是否當得起糧食的供養,要飲食有度,對美味不起貪念、對淡飯不起嗔心。這五種觀想貫穿在吃飯當中,成為修行的功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