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把持的中央領導核心的排斥下,把最瞭解中國現實、最能理性分析中國國情、最瞭解紅軍的“太祖”逐步排擠出黨和紅軍的決策層,遵義會議前,甚至只剩下一個沒有根據地、四處流浪的蘇維埃政府的主席職位。

紅軍在博古這個從蘇聯回國不久、年僅二十三歲、對MKS主義理論“瞭解極深”、對中國GCD和紅軍實際情況瞭解極淺薄的人的領導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在李德這個共產國際代表的指揮下,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這不能不說是中國GCD歷史上最大的悲哀。

但是,不管從哪個角度講,當此中蘇兩國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行將交戰時,作為中國的一個政黨發出支援敵對國家的號召都是極不明智、極其失策的,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必然導致民眾的誤解。雖然受到影響的僅僅是城市裡訊息靈通的市民,範圍並不是很大。可是在GCD內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不滿,陳獨秀就專門致信ZG中央提出批評,主張在這個時候片面宣傳“擁護蘇聯”“於我們不利”,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廣大群眾都認同蘇聯是中國解放的朋友”。

而這時在國內的王明,把持的ZG中央,鑑於陳獨秀等人事實上根本反對ZG中央的政治路線,中央很快正式決議將陳獨秀等人開除出黨。ZG中央明確認為,陳獨秀等人在中東路問題上的意見,“是黨內一些動搖的機會主義分子的立場的最lou骨的表現”。

ZG此舉甚至對學生運動和工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當時準備發動上海工人大罷工支援蘇聯就根本沒有組織起來。

可是還有讓宋哲武更吃驚的事情,那就是簫國棟、陶蓉、王敘、李文田幾人對於“武裝保衛蘇聯”這句口號並不感到吃驚,甚至還對他的大驚小怪感到很不解。對於幾人的表現,宋哲武稍一思索就明白了原委。因為他們都認為GCD就是受蘇聯領導的,最少也是受其指導的,所以提出“武裝保衛蘇聯”這樣的口號並不足為怪。

宋哲武現在對“中東路事件”的前因後果,蔣介石的目的,張學良和東北軍的情況甚至還有GCD的態度都基本瞭解了。

既然瞭解了情況,那剩下的問題就不僅僅是是否出兵的問題了,而是怎樣出兵?出兵後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了。

他現在已經可以確定,他出兵東北並不會引起蔣介石的不快。雖然蔣介石也會認為中蘇之間的戰爭,東北軍是不會取得勝利的,可既然戰事打起來,宋哲武相信蔣介石也絕不會希望看到東北軍敗得太慘

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戰序曲 中東路(六)

宋哲武認為,如果他率第四路軍出兵東北,即使最後這場戰爭還是失敗了,但絕不會敗得很難看,而只要他取得一兩場勝利,中東路的可怕後果也許就會避免,至少也是減弱了,蔣介石在國內外的顏面上也就過得去,就是在後面的不可避免的談判中也會有更大的主動權。()

這樣的結果,蔣介石不僅不會不快,甚至還會很高興看到。如果他能再給蔣介石一個更大的驚喜,不僅可以為後世的祖國的繁榮奠定更加強大的基礎,就是對八年後的全面抗戰也會有更積極的影響。

而且,他如果把功勞到時都推給蔣介石,蔣介石的威望立刻就會大漲,這不僅會有利於讓蔣介石儘快的穩定國內政局,及早準備抗戰,就是對他宋哲武也會另眼相看,他可以在更寬鬆的環境裡積極備戰。即使這次出兵東北大敗特敗,那也無所謂,至少他宋哲武為國家民族進行了浴血奮戰,力所不及而已。就是對蔣介石也沒有什麼損害,大不了他蔣介石也像對待張學良一樣,把罪責都推到他宋哲武的身上。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在促使他作出出兵的決定,那就是宋哲武心中一直存在的對蘇軍的那股不服氣的衝動,確切地說是對當今蘇軍的戰鬥力不是很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