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匝匝的玉米稈擠搡著,稈間鼓脹的玉米穗,青青綠綠的,向人們展示著請功。
豆稈上豆葉還泛著綠,豆角一嘟嚕一嘟嚕,豆稈下,一些乾枯的葉子密鋪了地上一層。
黃豆也快熟了。這片黃豆地,牽扯起了孫剛年少時的童趣、樂趣,懷念起了那成片成片的黃豆地。
在黃豆地由墨綠變成黃綠時,蛐蛐也長大了。夏秋之交,由於蛐蛐的“嘰嘰嘰嘰”叫聲連貫而且響亮,使得那片黃豆地格外喧鬧。
這時,捉蛐蛐也就成了每個小孩子們的最好。
當然,逮蛐蛐前是要先編好籠巢的。
一般蛐蛐籠分兩種,都是用高粱稈紮成。一種是小的,形似“鳥巢”,只是它只有拳頭大,用高粱稈頂頭劈成細篾編扎而成。別看它小,但卻費工夫。編前要將細蔑依次按圓形紮在土裡,然後有次序地絞編,最後是封口,上下要各留出一個圓口,再用較短的細蔑鬆鬆扎住,待捕獲的蛐蛐出入。裝盛蛐蛐的另一種籠巢較大,形似元宵節打著的燈籠,是用高粱頭、圓稈綁紮而成,方形,也有出入口,可掛可提。
蛐蛐的“房舍”修好了,但在逮前還得備好一種器具。在筷子籠裡拿兩根筷子,將方頭邊角鋸割成一排一個個挨著的齒狀豁口。這些準備就緒,逮蛐蛐就可以出發了。
驕陽下的黃豆地一望無際,逮蛐蛐的最好是在中午。早上,『露』水重;晚上,光線不好,因此,當豔陽高照時,蛐蛐爬上豆稈上頭,振翅高歌,這時玩伴們就分散開各自行動了。
循著一個方向的叫聲,慢慢前移。
蛐蛐的叫聲很響而且很長,儘可以向聲源地稍稍弓身找豆秧空隙移動腳步。
快接近了。突然,蛐蛐的叫聲停了。
此時,不能動。
若蛐蛐感到有異常,就會跳到豆秧裡,由於它的膚『色』和豆秧相同,你就很難分辨出它的蹤影。
稍停三、五分鐘,如果蛐蛐還不再叫,就得拿出準備好的兩根齒狀器具,齒對齒來回輕輕滑磨,它就會發出極象蛐蛐的叫聲。蛐蛐聽到同伴們鳴叫,也就放鬆警惕,繼續鳴叫起來。
於是就可以在豆秧間找到鳴著的蛐蛐。此時,裝好器具,雙手合成弓形,將豆稈枝頭的蛐蛐扣住。
當然,有時失手,還得在豆秧裡翻騰尋覓。蛐蛐的嘴呈齒狀,不停地動,它最多夾你一下,無礙。
這時候將戰利品裝到籠巢裡帶回,捕蛐蛐的過程就算完成了。
蛐蛐帶回家,另一種喜悅也就美滋滋來了。
將蛐蛐裝在拳頭大的“鳥巢”裡,再塞上一二片樹葉,封好口,裝在衣服口袋裡。
這樣,蛐蛐就會在你與人閒玩時,發出“嘰嘰嘰嘰”的叫聲,美羨他人。當然,你也可以將蛐蛐裝在燈籠似的格籠裡,大大咧咧地在同伴面前走來走去,炫耀你的成就。
有時為了也讓家人及同伴分享的快樂,也可以直接將蛐蛐扔到瓜蔞等秧架上或樹枝搭起的涼棚上,這樣,大家就可以在乘涼的晚上,在甜甜的睡夢中,在並不富足的日子裡,聽到雅緻美妙的蛐蛐聲了。
兒時的童趣,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好對付。
孫剛家鄉種植的黃豆很多,黃豆可以做豆腐,豆腐是家鄉人家過年的必備食品。春節前,每家都要做一至兩板豆腐,把豆腐切成一斤左右重的方塊,放在水缸裡,用井水浸泡著,如同江南用水浸泡年糕,吃的時候從水裡撈出來,一兩個月不會壞。
黃豆可以拿到集上換食油,換人民幣,因此,家鄉的人們非常喜愛那些金燦燦的顆粒。
小時候,在路邊地頭,撿一些柴火,點起一堆篝火,把未成熟的黃豆連秧子一起放在火上烤,他們把這過程叫“燒『毛』豆”。
『毛』豆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