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
海蝕崖高度從數米至數十米不等。由於組成崖體的岩石『性』質不同,形成的海蝕崖也是各具風姿的。
其中如臺灣北部的海蝕崖由火山灰、凝灰岩、熔岩等組成,質地堅硬,形態奇特,形成的海蝕崖高達20-70米。
富貴角和鵝奈鼻兩處的海蝕崖由熔岩構成,高度均達30米左右。其它如大連小平島一帶的海蝕崖由遠古代石英岩組成,崖高可達30米以上,最高可達50米。這些海蝕崖均是我國海島及海灘上著名的海蝕奇觀。
斷崖海灘也是可以劃為與海蝕崖相似的一類海灘景觀的,只是斷崖海灘那高大陡立的懸崖,是由於斷層而形成的。從形態上講,斷崖可以比海蝕崖更高峻些,可達數十米至數百米,因此,給人的感覺是斷崖更為雄奇險峻,氣勢磅礴。
海蝕崖前,有一片微微向海傾斜的平坦寬闊的基岩平臺。那是海蝕平臺,又稱浪蝕平臺或波築平臺、磨蝕臺等。
海蝕平臺是由於海岸受海浪衝蝕,海蝕崖不斷沖刷後退而殘留下來的。其寬度隨海蝕崖的後退而加大,因此,海蝕平臺的寬度往往與當地的波浪強度成正比。海浪越大,對海崖的衝擊越強,海岸的崩塌後退越快,相應的海蝕平臺也越寬廣。
在海蝕平臺上,往往發育各種海蝕溝槽、礁石洞『穴』以及海蝕拱橋、海蝕柱等,風景多變,奇特『迷』人。
海蝕平臺的發育與海蝕崖一樣廣泛,幾乎所有有海蝕崖分佈的地方,均有海蝕平臺發育。
平臺之上,遍佈黑石礁、海蝕柱、海蝕溝、海蝕槽、海蝕芽及海蝕拱橋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普陀山這個著名的海灘旅遊勝地上,也有不少海蝕平臺發育。如白雲洞附近的海蝕平臺,長150米、寬達40米,景『色』奇秀。
海灘受蝕後退,較堅硬的蝕餘巖體殘留在海蝕平臺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稱為海蝕柱。也可以由海蝕拱橋受蝕,拱頂下塌而形成海蝕柱。由於海蝕柱形態多變,有的還頗具姿態,因此,本地居民常用“石老人”、“石公公”、“石婆婆”、“石蘑菇”、“花瓶石”等稱呼之。
海蝕柱在沿海常可見到。大連的黑石礁、綏中的“姜女墳”、北戴河的鷹角石、山東煙墩、青島石老人,浙閩臺粵桂瓊沿海亦有廣泛分佈。其中姜女墳是由四個弧立於海中的石柱組成,最高的達16米;北戴河的鷹角石也高達17米;海南島天涯海角處的“南天一柱”等等,都是我國沿海著名的海蝕柱景觀。青島的石老人是一個高達18米的巨大海蝕柱,其狀酷似一個駝背的老人站在海中遠眺,故得名“石老人”。
當海岸受波浪及其挾帶岩屑的衝擊、掏蝕所形成的面向大海的凹『穴』,其深度較大者稱為海蝕洞或海蝕『穴』。因波浪對海岸的沖蝕作用主要集中在海面與陸地接觸處,故海蝕洞沿海平面或海蝕崖坡腳處呈斷續分佈。在鬆軟岩石構成的海灘上,海蝕洞發育不明顯;在較硬的岩石海灘上,則發育較完好。尤其在岩石節理及抗蝕較弱的部位,海蝕洞特別發育,深度可達數十米,甚至數百米。
這個位置看到的海蝕洞不太壯觀,但是如浙江普陀山的『潮』音洞、梵音洞,均是海蝕洞良好發育的例子。
著名的普陀山『潮』音洞和梵音洞,是海灘名勝中甚為著名的兩個海蝕洞。『潮』音洞高大深邃,深達20餘丈,在洞內可聆聽『潮』水洶湧翻滾之音,謂之“空『穴』來音”。相傳此洞還是觀音大士經常現身之處。梵音洞以高見長,其高可達數十米,具有“水勢奔騰峭壁開,半空雪浪似鳴雷”的壯麗景『色』。平時,兩洞霧靄沉沉,幽泉滴滴,頗有仙『穴』霧窟般神秘『色』彩。
海蝕窗,簡稱海窗,是從海蝕崖上部地面穿通岩層直抵海水的一種近平豎直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