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有過研究。
“是的,主要這是個傳統,就慢慢保留下來了,真正對趕會有興趣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現在年輕人的娛樂活動比較多,老人在會場上能看看戲,小孩子能吃很多平時見不到的美食。
一行人在街上慢慢的逛著,路上遇到幾個熟人,孫剛都點頭打招呼,別人看著孫剛陪著的人,就知道是他未來丈人和丈母孃,所以也就沒有去打擾。
對於趙爸趙媽這個年齡段的人,對於馬戲、雜耍之類的都不怎麼感興趣。唯一感興趣的專案———那就是看戲。
鄉村的老人們不僅自己、家人要看戲,還要通知親戚朋友,告訴他們要過會了,唱得是什麼地方的戲,請他們到時來觀看。
鎮上村民的外地親朋好友都會攜帶禮物來趕會。禮物也是有講究的,以前都是帶一籃子油饃(即油條)、者麻花或者麻頁(把麵攤成正方形,中間用刀劃開,形成柵欄狀,用油炸),在籃子裡還要放上剛發芽的柳枝,來串親戚,那時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家做好。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都改成一箱箱的點心之類的,個人還是很懷念小時候家裡為了趕會炸油條的感覺。
主人還要準備好酒好菜,把家裡珍藏的好東西統統拿出來,讓親朋好友品嚐。剛吃完飯就急不可耐地搬一把椅子,臺下靜坐,就等著大鑼開響。
孫剛帶著他們去街南頭的戲臺子,粗一瞄,清一『色』老頭老太太,很少覓見青壯年的身影。
年輕人是吃喝重要,在家裡擺開酒宴,猜拳行令,捎帶說說知心話,平時難得一聚。但對於稍上些年紀的人來說,看戲就是重中之重了。
其實老人們在臺下也不全為著看戲,你想呀每年鎮上趕會都有唱戲的,他們都會放下一切前去觀看,對什麼戲中什麼唱詞早已銘記與心,他們低著頭,一聽就知道是誰出來了。
老人們也有著他們的樂趣———在臺下尋找熟悉的身影。看到了就會高興地邀請同坐,邊聊著日常瑣事———誰家的兒子娶妻了,幾月前才辦的喜事;誰家的女兒出嫁了,添了一個外孫,興致勃勃。當然也會說到最近誰誰誰又過世了,不久前還和他在一起嘮嗑來著,感嘆一番。
突然一聲“他唱得不對,應該是這樣唱的”。即使正津津樂道的在一起聊著,臺上某一個的唱詞錯誤也逃不過他們敏銳的耳朵。他們還會彼此交換一下對某某角『色』的看法,誰的嗓子好、唱得好,誰的動作到位,誰的“三花”表演『逼』真滑稽,那個“黑臉”不如另一個劇團的演員,就是對於那個“小生”的走調,也只是寬宏大量地開懷一笑。
幾人來到戲臺下的時候,臺上《對花槍》唱的正熱鬧。
老人們最喜歡看的戲劇是豫劇,《打金枝》、《樊梨花》、《穆桂英掛帥》、《對花槍》,至今耳熟能詳,還能哼唱幾句。最喜歡豫劇的伴奏,或大氣磅礴,或哀怨婉約,或鏗鏘有力。
“叔叔,阿姨,你們先站這兒等會兒,我去大伯家搬幾個凳子。”看戲一般都是自備凳子,孫剛來的時候沒帶,總不能讓兩位站著看戲吧。
“不用啦,我們只是感受一下氣氛,這些都看過的。”趙爸攔住孫剛。
孫剛和趙涵對這個是完全不感興趣,也是的,在戲臺下除了老人和小孩(小孩一般都是跟著爺爺『奶』『奶』來的),小孩子看戲就是圖個熱鬧,根本聽不懂,年輕人孫剛還真沒看見幾個。
趙爸趙媽看的津津有味,時不時的跟著臺上的演員一起哼唱兩句。
站在那看了一會兒後,一行人起身離開繼續“逛”。
一路走來,趙涵被小吃街的一個涼粉攤點吸引住了。只見攤位上擺放著一坨直徑約六、七十公分的大涼粉。攤點上圍坐著不少食客,攤主是一位三十出頭的少『婦』,正忙著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