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合一經(第2/6頁)
章節報錯
合神)
達到無反射的純透明合體時,真我顯現。
這個辨識智慧中,充滿了真相。
它所獲得的直接知識,不同於推理和聽來的那類知識,亦可涉及特殊物件。
由此誕生新的潛意識習慣,抑制舊的潛意識習慣。
甚至此潛意識習慣也被平靜化時,達到一切都平靜,此乃:無種子的合神。(無潛意識習慣的合神)
II. 實踐篇 Sadhana-Pada
合一的實踐:自修、自學、順從自然本我純精神。
目的:減少障礙,達到合神之目的。
障礙:無知、我見、迷戀、煩惱、固執。
無知:無知是其它障礙的溫床,無論是沉睡的、輕微的、斷續的、活化的。
無知:把非永恆的、不純潔的、痛苦的、非真我的,當做永恆的、純潔的、愉快的、真我的。
我見:把自己的感官力,當做自己的意識力。
迷戀:沉溺於享樂。
煩惱:來源於痛苦。
固執:沉浸於個人傾向,甚至在智者那裡,也根深蒂固。
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可用反向溯源來消除。
這些障礙已在活躍階段時,可用凝神來消除。
每個行為(業力),(在潛意識中)儲藏為障礙的根源,在今生後世被體驗。(業力的定義)
儲藏的根源,發芽結果為:生命的形態、壽命、經歷。
善行或惡行,分別產生樂果或苦果。
變化產生苦,潛意識習慣產生苦,事物基本特性之變化的對立性也會產生苦。由此,有分別心者,視一切為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還未到來的苦是可以避免的。
見者與所見的結合,乃痛苦的原因,但可避免。
所見:其個性=知性+變性+慣性,其構成=元素+感官,其目的=體驗+解脫。
事物基本特性的階段: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別的、無分別的。
見者只是能見力,雖然純粹,但要透過思想來見。
所見,僅為見者而存在。
對於目標達成者,所見已不存在,但對其他人的常識來說,所見依然存在。
擁有者和被擁有者的結合,是能夠獲知兩者的本性和力量的原因。
這個結合卻是源自無知。
消除無知,則可消除結合。由此,見者可得:解脫。
消除的方法:持續穩定的辨識能力。
這個辨識智慧透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
透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
合一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
①外律:不傷害、誠實、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婪。
這些是普遍的偉大誓約,不限於生命的形態、空間、時間或場合。
②內律:淨化、知足、自省、自學、順從自然。
不傷害:如有負面思想擾亂時,培養反向思想來中和。
負面思想:如暴力等,無論是去實行、去煽動、去認同。它們源於貪婪、憤怒、妄想,程度或弱、或中、或強,結果是無盡的無知和苦痛。因此,要培養反向思想。
建立不傷害的思想,便會放棄這些敵意的出現。
誠實:行為可得享果實。
不偷盜:一切珍寶將接近。
不縱慾:精力可得旺盛。
不貪婪:可得輪迴原因的知識。
淨化身體:使人不再依戀自身肢體,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