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3頁)
章節報錯
的特質。由於黃河多沙,水分則勢弱,從而導致泥沙沉積,河道淤塞。如太祖初黃河在南岸分流入淮,到嘉靖年間,各支河都已淤塞。有的支河是隨開隨淤,終未疏通。這些論點在學生祖父的《河防一覽》早有論斷,學生也以為合流築堤是長治之策。”
講到這,潘若水舔了舔嘴唇,看到堂上的人都在聽他說,便接著道:“學生祖父治理河道十年,治得黃河的多支分流“歸於一槽”,至清河會淮入海。使京杭大運河暢通。學生以為除此之外,需得上中游蓄水攔沙,固定下游中水位河槽,整治河口。上游地段探察可蓄水地帶,作為洪水之際的緩衝,下游則加固加高加窄河堤,以水攻沙。堤防之上以草為先,爾後在遠處植樹,其中甘陝一帶最為緊要。黃河之沙全來自此處,只要無沙之河,便可分流減勢。學生以為上游種樹植草效果雖緩但功在千秋。”
我點了點頭,這跟後世的方法治水方法差不多,看來這潘若水還有些本事。可惜這個時代不能修築什麼水壩,要是在我手裡可以黃河治理得來個什麼百年一遇,那我便是千古一帝了。
“學生以為,與其在江淮一帶苦苦治理,不如讓黃河歸於舊道。一來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淮河一帶四處水溢難於治理;二來合著漕運有五百里為黃淮相交,水急衝沙則不利於行船,過緩則淤泥集結;三則山東地處乾旱,統一治理後,黃河過境可使山東不致旱澇無常;四則我大明祖陵也無被浸灌之憂;五則山東舊道可以統一建堤,如今大水過後,水位已低,施工比在黃淮方便。但不足之處在於,倘若改道後,黃河便少了洪澤湖這一緩衝湖,下游全靠流衝沙,再就是當徐州以南運河水量不足時,運河得不到黃河水的補濟,需要另外引水。這就是學生的一點淺見!”
歸還舊道?這些東西聽來有些道理,但實際如何就很難講了。目前治理黃河雖急但也不是要的事情,再者國庫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銀子給總理河道來治。這個潘若水要留下,他現在還年輕,過得十幾年,經驗也夠了,國庫充盈了再來辦。
“聽了你一番話,看來不讓你治水倒是埋沒了你。要是你在前兩回科考就把這些寫出來,朕至少讓你進二甲前十。現在這樣吧,朝廷一時也拿不出銀子大治黃河,只要在這十幾年內不要出現大的決口便是你們的功勞。潘若水,你以後就在黃道周手下當差,專門負責制定治理黃河方略,就先把開封一段整治好,練出經驗了再到總理河道張國維那當差。若上天能了朕心願,到時便數省一起統一治理。你看怎樣?”
“學生謹遵聖命!”
我轉眼看到旁邊的周亮工欲言又止,便道:“周亮工,你既然不知治理艱難,這樣吧,你們幾個上書的人都到黃巡撫手下當差,看下這一省之治是不是你們所想的這麼簡單。今天的事情就算揭過了,大家都是為民,以後便和睦相處。朕不喜臣子為私利而相互攻訐,但喜為國事而辯。黃愛卿已是開府建牙的大員,自然不會和你們這些舉子一般見識。你們不用多心,黃愛卿,你以為如何?”
黃道周雖然心裡不舒服,但皇上已經開口他也不好回絕,而且黃道周對這個潘若水也很有興趣,這幾年他對治水花了不少心思,可他手下並沒有出色的人選。如今皇上把潘若水調給他,正和他的心意。
“微臣謹遵皇上旨意。臣也念他們為民上書,皇上公斷後,臣豈能再有私怨!”
“好吧,你們這些舉子下去先,把外面的生員也遣散了,周亮工,朕費口舌和你說這麼多,希望你能好自為之。”
周亮工此番沒有達到他們的目的,但是皇上已經話,他也不敢再回。畢竟很多事情他沒有想到,這次他想著他們幾個可以實際參與辦差,看下這黃巡撫到底如何施政再做緩圖。他帶著舉子行完禮便叩頭出去了!
黃道周看到舉子們出去,心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