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承宗也只能聽命的份。可見皇上天資神縱,似乎老天將前幾代先帝的聰明都彌補到了當今皇上的身上。
兩人都沉默了下,許久袁崇煥才道:“那兵部求穩,皇上來年是不是要行官紳一體納糧之策?”
孫承宗點點頭道:“不是明年就是後年,這是皇上很久之前就定下了方略,不少大臣都反對,但皇上還是會推行的!”
袁崇煥知道平遼之後,皇上越來越有主見,很多事已經不再跟大臣商量就會下中旨!袁崇煥對於官紳一體納糧說不上反對也說不上支援,只是他跟閣臣們考的較近,又算是皇上的親信,所以不自覺中站在了支援的立場。說反對的原因就很簡單了,自從始皇登基之後,歷代官卿就沒有交過稅的。現在跟平民老百姓一樣,官何以為官?!
“閣老,您覺得這可行嘛?”袁崇煥猶豫的問道。
孫承宗沒有回答,反而是問了一句:“你有的選擇嘛?”
袁崇煥不知道怎麼回答了,他沒有選擇!皇上對他有知遇之恩,要他站出來反對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對錯與否,包括孫承宗他們這一群人都沒有選擇的機會!如果他們在臨陣反戈一擊,那麼不論改革失敗還是成功,他們都會遭到皇上的忌恨,那可是大明無上的君主,自己一死百了,只怕連家人都要連累。他們沒有膽量敢反對皇上,以前的老輔都是持個含糊的態度,然後一個勁的拖。現在是圖窮匕見的時候了,他們沒得再拖延!
孫承宗見袁崇煥不語,呵呵一笑道:“元素何必想太多,你我都是臣子,為君分憂就是盡了臣子的責任!明白嘛?”
“屬下明白!”
孫承宗又似感嘆了一句:“老夫倒希望這前人所未的改革成功,不合體制也罷,至少我大明之弊端又少一處!”( )
第二百八十八章 重點在南(下)
孫承宗所說的袁崇煥還是知道,官家不納稅則很多‘刁民’將土地掛靠在了官紳家,以此達到躲避納稅。這是損了朝廷肥了私家,官府知道則會重處,但往往很難查。官紳一體納糧能夠堵住漏洞,袁崇煥當然支援!到了他這個級別,錢財就看得沒那麼重了!
“閣老,於國有益有識之士當然會支援,但官紳不納糧是開國之時留下的祖制,只怕反對的人會更加多。這樣的話,即使皇上乾綱獨斷也不得不慮!”
孫承宗點點頭道:“皇上雖然年輕氣盛了點,但辦事不會衝動。否則這件事也不會拖了十年之久,實施的真正難度是在地方,地方又以南方為甚!”
袁崇煥是南方人,但孫承宗說的南方是獨獨指江浙一帶,因為這裡的土地最是富饒,畝產最高,賦稅所得也是最多,要推行官紳一體納糧則是此處最難。不僅如此,歷來科考北四南六,進士都以南方人為多,朝廷上的高官也是如此。只是當今皇上登基之後,這種地域的區別沒有以前那麼明顯了。因為皇上最不喜下邊官員拉幫結派,同鄉官員往來都頗為忌諱。而南京那邊因為離得遠反而越演越烈,如南京戶部的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等都是南方人!北方人在南京任職往往都被孤立在一邊很不受待見。這種情況是皇上也沒有想到的,當初為了不合政見的老臣都趕到南京去,沒有想到趕出個這樣的結果。下頭的官員雖然意識到了,但怎敢輕易起南北黨爭這個爭端!
袁崇煥的心思不在黨爭,他也不是剛進官場的毛頭小子,自然知道皇命雖然為天,但治理天下的還是地方官員。如果江南一帶的官紳鬧起事情來,那對大明影響甚是動盪,就連遠在漠南的朵顏部也保不定在那個時候生出什麼想法來。真是一環扣住一環,袁崇煥方才在想安撫朵顏部的事情,現在又不得不憂慮皇上的新田賦能否平安實施!
“閣老,您認為天下人如何看待這件事呢?南方又會鬧出什麼樣的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