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阿德萊德、布里斯班三大港口城市,並一舉攻入了澳大利亞本土。對於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來說,佔領澳大利亞、紐西蘭。對於太平洋戰爭的全域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澳大利亞、紐西蘭這兩個太平洋上地永久性基地,可以成為抵禦美國海軍的最前沿陣地,而從戰爭資源方面考慮,澳大利亞豐富的鐵礦,則正是目前日本所急需的戰略物資。

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澳大利亞,日本軍部不得不數次在國內徵兵,但是對於原本就國小民寡的日本島國來說,接連不斷地從國內徵兵已經快要令他們的國民生產支撐不住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軍部不得不下令,從朝鮮、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佔領區強行徵兵,以補充他們在太平洋上的作戰隊伍。不過話說回來,這樣地徵兵雖然來得容易,可是其後顧之憂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那些從朝鮮、新加坡、中國臺灣徵來計程車兵,日本前線指揮部方面不得不時刻提防著他們陣前倒戈。

太平洋戰場上兵力日趨匱乏,而與此同時呢,中國戰場上的形勢對他們來說同樣也是愈加不利。在中國人所開展的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上戰事在進入四二年之後,基本上已經停滯下來,但是與此相對的,八路軍、新四軍所主導的後方戰場上戰鬥,卻是愈加激烈。華北駐屯軍所指揮的,針對八路軍游擊區所展開的“蠶食”政策,一直以來收效甚微,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數次向軍部請求調動更多的關東軍部隊入關,以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肅清華北地區的八路軍抗日力量。

原本,按照日本軍部的規劃,已經準備在九月份調動關東軍進入中國長城以南地區協同作戰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直以來都對中國戰事持不直接參與態度的蘇聯,卻突然間有了態度上的徹底轉變,而這一轉變打了日本軍部一個措手不及。

看看滿洲、遠東的蘇日駐軍軍力對比,相信任何一個日本軍部高層將領都會感到頭皮發麻。在滿洲,日本關東軍經過數年來的戰爭、抽調,其總軍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減,現在,整個關東軍的總兵力不過只有將近六十萬。而蘇軍呢?僅僅一個遠東軍區,就擁有兵力四十萬,剩餘的,像遠東邊防軍區,擁有兵力二十萬,後貝加爾軍區,擁有兵力二十萬,東西伯利亞軍區,擁有兵力三十餘萬。這樣算起來,蘇聯在遠東地區能夠短時間內排程起來的兵力,就足足有近一百二十萬。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規模最為龐大的太平洋艦隊,這支艦隊治下雖然沒有一艘航母,但是它卻是世界上擁有潛艇數量最多的一支艦隊。而在海軍之外,遠東的蘇軍還擁有整整地六個航空隊的空軍力量。

數廂結合起來,在遠東、滿洲地區。蘇日雙方的兵力根本就不在一個級數上。

怎麼辦?如何解決滿洲地區所面臨的危急局面?

經過連續的磋商,日本軍部以及內閣,最終作出了決定,那就是儘量推遲同蘇軍交戰的期限,與此同時,從所有能夠徵調兵力的地區,儘可能的調集部隊進駐滿洲。任何人都能看得出來,蘇聯對日作戰已經是勢在必行,而這次的事件只不過是他們挑起戰爭的藉口。

為了能夠實現推遲戰爭地目的,日本軍部不得不做出犧牲一部分人地決定。

八月十五日。就在楚思南所指揮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進入新一輪較量地時候,以松岡洋右為首席代表的日本談判專團離開東京。乘飛機趕到了莫斯科。與其同行的,還有十二名七三一部隊的骨幹。這其中,就包括了石井四郎。在臨行前,松岡洋右所接到的指示,就是無論如何也要將談判拖延到九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