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卷整個中國農村。
1959年7月2日—8月16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舉行。全會透過了《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會後,全國開展“反右傾”鬥爭。
1961年10月15日,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二大,由於蘇共公開反華,兩黨發生衝突。之後,中蘇“論戰”逐步升級。
1962年,9月24日—27日,*八屆十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毛澤東在會上號召“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並批判了了所謂的“單幹風”、“翻案風”等。
1963年,部分農村和少數城市的基層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
1964年2月,全國農村掀起農業學大賽運動;3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移風易俗的革命行動》,此後陸續有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1968年9月5日,毛澤東提出對知識分子進行“再教育”,此後,知識青年下鄉逐漸進入高潮。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發表姚文元的批判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30日,《人民日報》予於轉載;12月8日——15日,毛澤東在上海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會上,由於*等人的誣陷,羅瑞卿被解除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務。
196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了聶元梓等人的大字報,《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迅速席捲中國,中國自此開始了“十年*”。
中國開國的前三十年之所以在“波動”中度過,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國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
中國1949年成立,當時歐亞只有十幾個國家和我國建交。直到1964年,西方世界只有法國和我國建交,中國和加拿大於1970年建立外交關係,此後兩三年,有幾十個國家和中國建交。此時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已有二十年多。而聯合國直到1971年10月才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由此可見,人民共和國在成立之初面臨著很大的國際困境。
前三十年之所以如此之多的“運動”,一方面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由於管理國家經驗不足的緣故。此外,不適當的“擴大敵我矛盾”,將學術爭鳴視為“意識反動”,習慣“軍事式”“規模化”的思維方式,動輒掀起全國性的 “運動”。凡此種種,將國家拖進一次又一次的“折騰”之中,終於將國民經濟拖至接近崩潰的邊緣。
中國的後三十年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7年到1981年。
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1989年春夏。
第三階段從1989年春夏到1992年初。
第四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
第五階段從2002年至今。
第一階段準確的講是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之間的過渡階段。以1976年粉碎“四人幫”開始到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這一階段主要的特徵是“撥亂反正”。政治上、組織上為一大批在“*”中被打倒的老幹部*;教育領域恢復全國高考;農村恢復土地“個人承包”;文學領域“傷痕文學”盛行。以《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發表為標誌,昭示著長達五年的“撥亂反政”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中國開始和“*”告別,和“以階級鬥爭為綱”告別,和大規模的、毫無必要的“群眾運動”告別,國家開始進入理性和法制的軌道。
第七章:開國六十年(4)
第二階段是經濟開始全面改革,政治改革開始試行的階段。
第三階段,面對東歐鉅變、蘇聯解體的國際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