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樸詬�鶉艘悅覽齙募儐蟆�
彼得·潘傷害了別人,我也傷害了別人。但從某個意義上講,彼得是無心的,而我卻是有意的——儘管我是有意想讓別人快樂一點。
永遠哀傷的孩子――讀《彼得·潘》(3)
那天兔子一臉嚴肅地對我說:你不要再輕易地許諾別人了,真的應該改改了。於是我像個犯了錯的孩子一樣小聲說:知道了,我一定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
彼得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口是心非。這也說明了他真的僅僅是個孩子。
文蒂要走了,孩子們要走了,可是彼得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他依舊在有口無心地吹他的那支破笛子。大家都叫他一起去找媽媽,可是他不,“你們去吧,我才不去呢,真見了她,她一定又要盼望我長大了,我才不想長大呢,我要永遠做個小孩子,永遠玩耍”。
“孩子們走了以後,他還快樂地吹了一會兒笛子呢。當然,這只是在掩飾他的難受,證明自己對朋友們對文蒂的離開滿不在乎。他決定不吃藥,為的是氣一氣文蒂。然後他不蓋被就躺在床上,也是為了要惹文蒂生氣。平時,文蒂怕他著涼,總是將他塞進被窩裡。他難過得差點哭出聲來,但是他忽然想到,如果自己笑起來,文蒂說不定多麼生氣呢。於是他就笑起來。”
我不希望看見彼得和文蒂分開——相愛的人分開。就正如我希望和我愛的人一輩子住在一起一樣。小孩子不懂得愛不懂得珍惜,所以可以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到處亂扔,等找不到了又大聲地哭,但也不會太難過,因為媽媽會買新的。可是我們總是要長大的呀,長大了就要學會珍惜了呀,怎麼能如此任性呢?彼得你讓我生氣了。
那天在榕樹下看到小許的帖子:“你說好和我一起去上海的呀,去看美麗的法國梧桐的呀,可是你怎麼提前縮回了你的手呢?你怎麼如此不懂得珍惜呢?”
於是才發現,自己真的和彼得很像。
彼得是個哀傷的孩子,書裡面有很多地方都讓我心疼了。
比如在環礁湖上,彼得、文蒂都受傷了,都飛不動了,這個時候黑色的潮水漲了上來。這時候飄過來一隻風箏,於是彼得惡狠狠地叫文蒂爬到風箏上去,別管他。可是等文蒂走了,彼得也害怕了。美人魚圍著他轉,可是她們也沒有辦法。灰白的月光射向水面,射到水裡。於是他一邊聽著全世界最哀傷的聲音——人魚唱月,一邊勇敢地對自己說:死,是最偉大的冒險。
這是我喜歡的情節,也是顧湘喜歡的。
比如還有彼得對文蒂說的話,他說:我原來也一直以為媽媽會一直開著窗子等我,於是我就在外面玩了兩個月,又玩了兩個月,再玩了兩個月,然後我飛回家。可是窗戶已經栓住了,媽媽已經把我全忘記了,我的床上睡著一個小不點。
後來文蒂和孩子們飛回了家,窗戶還開著,家裡歡樂極了。可是彼得在玻璃窗外面,他不能進去。彼得有別的小孩子享受不到的快樂,可是,這種玻璃窗內的快樂,他永遠也享受不到。
這個哀傷的孩子,我希望他有一天也能長大。就讓我用顧湘的話來結尾吧:
“第二個路口往右手,然後一直走,直到天亮。這是去永無鄉的路。可是這只是彼得隨口說的,即使開啟落滿灰塵的地圖,讓飛過整個地球的飛鳥來找,也找不到。可是溫迪信了,我也信了。我想我已經原諒彼得·潘了。”
站在孩子這個稱呼的尾巴上,我真的原諒這個哀傷的孩子了。
生活在別處,這真是句好話。
1968年前,蘭波將這句話從嘴裡或筆尖創造了出來�1968年,這句話被刷在巴黎大學的圍牆上;1968年之後,米蘭·昆德拉將它弄得世人皆知。
我用1968年作為一個分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