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將兵逼京師。

袁宗第敗了,他只能逃回西北,在主力已經跟著李闖南下的情況下,他再也難以立足了。

吳三桂焦急詢問:“李巖的援軍到了哪裡?”

報信的回報:“李大人率領第三軍,第五軍六萬緊急來援。但他們都是步兵,李兵部不敢耽擱,日夜趕路,但現在也只是到了居庸關,最少還要三天時間才能敢到戰場。

吳三桂這個後悔啊。

當初老爹和舅舅出關,發動牧奴進行解放戰爭去了。當時路過這裡的時候,老爹和舅舅一再交代,關寧必須儘快對袁宗第發動進攻,為他們保留萬一的退路。並且一再囑咐,趕跑了袁宗第,內外長城的宣大地區,必須要由吳三桂的關寧牢牢掌握。不能讓任何人染指。

其實吳三桂不要兩個老人囑咐,他也要這麼做。因為,山海關,他是再也回不去了。即便趙幼虎允許自己回去,現在就剩山海關孤城,也沒有了任何的發展空間。

現在,只有佔據宣大地區,和北上發展的老爹舅舅連成一片,才是自己立足之地。

所以,即便崇禎不下旨督戰,吳三桂也必須出戰袁宗第。

可惜,袁宗第的確不是好惹的。幾番大戰各有勝負。尤其是冬天那場百年難遇的大雪,大雪消融,讓大小河流泛濫,讓土地變得泥濘不堪,嚴重的限制住了騎兵的行動。反倒讓步兵居多的袁宗第小袁營,如魚得水了。

戰鬥打的十分辛苦。

最終決戰了,為了不讓別人插手自己即將的地盤,他沒有向朝廷請求援軍。即便李巖幾次提出給他調兵支援,吳三桂都用各種藉口予以拒絕了。

結果雙方正式決戰,防守習慣了的關寧,沒有表現出當初組建這支鐵騎的目的,打的是束手束腳。

泥濘的土地,氾濫的河水,更限制了騎兵的戰鬥力。

而袁宗第打的卻是一場決定生死,有進無退的戰鬥。七萬將士死戰不退。

而當吳三桂感到事情不妙的時候,緊急向北京求援,似乎已經來不及了。這真是作繭自縛,貪心害人啊。

慘烈的戰鬥又進行了兩天,流寇越戰越勇,關寧已經岌岌可危了。

李巖的援軍,累成了狗,即便一天後趕到戰場,也將精疲力盡,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新的戰鬥在太陽昇起的時候再次開打。戰到中午,關寧軍陣已經岌岌可危,崩潰似乎只在轉眼之間了。

吳三桂絕望了,他準備收攏殘兵,潰退了。

就在這時候,袁宗第的後陣突然大亂,一支強悍的騎兵隊伍,如猛虎下山,殺了過來。尤其這支軍隊,攜帶的那上萬匹戰馬衝陣萬馬奔騰的氣勢,更將流寇大軍一舉衝潰。

當時已經快要徹底絕望的吳三桂納悶,是誰,是哪裡來的兵解了自己危機?

站在高處仔細看去,他看到了一杆黃色大旗。

揉揉眼睛,他看到了上面的字,然後他不相信的再次揉眼睛,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詢問中軍:“那旗上寫的是什麼?”

這個中軍已經激動的變了音:“是定王,是定王的大秥。定王沒有死,定王回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