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高手進入雜誌編輯製作團隊的傳統,這一次可是挖來了不少強人,國際版中的中文版不用那個團隊操心,但英文版卻是要靠那個團隊來採編製作的。^^^^國際版的容量略多於擴容之後160頁的《記事》標準版,總計200頁。除去每期60頁左右的《粉色編年史》專題內容,其餘還有140頁要製作出來呢。哪怕除去廣告、目錄、資訊這種常規的比較簡單的內容,也有至少80到100頁。這樣一個團隊好歹得有10到20人的製作團隊,加上規模大致相仿的運營團隊,這麼一來。國際版和標準版地團隊相加,總計加起來記事雜誌社的規模超過了100人,為了維持原來那種和諧融洽,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地開玩笑,在輕鬆的狀態下工作的傳統風格,楚弘可是付出了相當大的精力。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蕭永現在可以重新主管攝影工作室的業務,不會牽涉太多別的精力。蕭永重新直接掌管攝影工作室。內部立刻就有了很大的改變。蕭永地聲名所在,工作室的業務一直非常繁忙,朱漪泓雖然離開了。但聶信、張宸已經完全能夠獨當一面。加上影友團的內部地升級制度、實習制度,以及拍攝物件和攝影師互選的靈活地模式**雖然現在工作室只有六個職業攝影師,但不管多少業務來,工作室總能在短時間裡拿出高質量的照片來。而那些水平比較高的影友,也一次次過足了拍大片、廣告片的癮,名利兼得。但蕭永這次一回來,立刻就整合攝影工作室和影友會的各種資源,強化了培訓機制。攝影師的學徒制度重新建立起來,每個攝影師自己的風格傾向。都可以在他們帶著的攝影助理、學徒們地身上體現出來。而在各種拍攝中,出了力的非簽約攝影師、業餘愛好者等等,都能夠從中獲得比以前更大的利益,而大家積極為工作室提供資源的動力也就更足了一些。

蕭永做得更絕。他不再帶學徒了,朱漪泓和盛夏就是他地關門弟子,但他接手了一共四個大品牌的平面廣告,一律都事先在工作室的論壇上釋出基本的拍攝方案以及拍攝的時間地點,影友團的成員都可以來旁觀。而蕭永,則每次都能在現場心無旁騖地拍出高質量的片子 ^^其他那些攝影師可就沒有這種抗干擾能力了,尤其是現場拍片很多時候出來的片子是半成品,需要經過大量PS。他們可沒有蕭永這種直接調動光線來自然PS地神奇功力。在第三次活動地時候。廣告主萬寶龍聘用的公關公司甚至和工作室聯絡,將廣告照片地拍攝變成了一次和那些很有消費力又對這類活動很有參與感的攝影愛好者的互動。雖然付出了一定的費用,但隨即那些影友們在對這個品牌產生了好感之後的消費和關注,卻讓他們喜出望外。這種活動,估計會比較多比較持續地進行下去,而對工作室來說,這也同樣是非常利好的訊息。透過這樣的舉措,工作室和那些品牌的合作進一步加深,也就更容易從那些品牌手裡拿到大大小小的專案,而那些影友們參與攝影產業鏈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現在蕭永手裡還可以說是有Layrs這個品牌,而在吸取了Layrs開發制服、攝影服裝系列的靈感,攝影工作室直接從加工廠定製了一批攝影服裝,打上蕭永攝影工作室和光湧集團的LOG之後,在有限範圍向影友團贈送,或者半賣半送。攝影馬甲、衣服、褲子之類的採用的都是layrs的標準設計,但這次蕭永將自己長年進行各種拍攝的經驗融合進去,協助設計了限量版的蕭永攝影工作室專用攝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