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聞而即信,而且能身體力行。”
“至此,所見人之疾苦,世事之危脆,能以悲天憫人襟懷,拯救世界眾生於水火之中,即使跋山涉水,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無數萬年歲裡,時代在變,道家佛學詮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道心禪意,始終保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是趨聖之業!”
“常態師傅訓話,宣佈門規之舉,皆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清白,學藝刻苦,以示從業虔誠、敬重之心,從而使自己學業有成。這些低淺道理並不適於你身,為師今日裡只給你講些修心之本意,切記今後切不可輕狂隨意,不明事理,貪圖逢迎攀附,在保持本心為至理,為師再無所求!”
樂聖仙師聲音清越明透,且無一絲訓導與教化寓意,只是簡單闡述修心與尋道之間深契關聯,祖訓門規等等更是略過不談,顯然已將劉君懷放在學成之士等級,劉君懷心領神會頻頻點頭,卻是令眾仙人有些意猶未盡之感叢生。
方才沉寂在樂聖仙師抑揚頓挫闡述當中,眾人仔細聆聽著話語裡簡明至理,均覺自身靈魂深處像被洗禮一般一般,瞬間變得寂靜無華,且神識漸趨通明,卻只有劉君懷能感受到,樂聖仙師漫身無形湧蕩佛氣籠罩在每一人身畔。
眾人心內皆有種返璞歸真之感,戾氣盡去,煞氣不存,性情彷彿變得平和,對於今後要走之路,也多少有些迷茫起來,正自傾心感悟之際,樂聖仙師話音卻是截然而止,又怎能不令眾人暗歎可惜。
劉君懷心下暗笑,未有那夾帶著絲縷教化寓意祥和佛光揮灑,又怎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將眾人識海洗滌,但此種潛在教化施為並不適於長久揮散,佛光中隱晦生澀梵文精髓理義,畢竟與道家理念有甚多偏頗之處,無量佛義鋪展過於久廣,便會激起眾位學道之人體內道義感知。
兩種理念碰撞之後,只會綻發一縷駁雜不純義理偏差,如此一來反倒有過逾效果,遠不如樂聖仙師這般,將眾人恍有所悟之感牽引出來,以便由得個人自行體悟,才能獲取絲縷兩相皆宜悟會與理解,對於諸人識海清明才有所執持。
而樂聖仙師寥寥數語,便能勾引起眾人識海澄亮,更會使得仙師高深莫測之感扶搖直上,眾人濃郁仰崇之意更甚,這才是樂聖仙師最真實意圖所在。
樂聖仙師與劉君懷視線在虛空一瞬間交匯,一抹笑意於仙師嘴角劃過,他心知此番作為,瞞不過意念感知能力超絕的劉君懷,況且他也不想瞞過,利用佛義教化並無絲毫覷覦之念,相反卻是有利於眾人體悟道義有所催化,只是有些借力矇蔽之嫌罷了。
劉君懷心內也對樂聖仙師此舉甚為贊同,此等手段只是馭人之術的另類解讀,雙方得利,兩相皆宜,實乃最為純正中庸之道,在道義不偏離,且不變換兩方目標與主張基礎上,使得眾人愈加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之心。
此種動中取恆,靜中就重之舉既不辭中道而且不偏不易,有目的的施放為勸向上,多取正義行為,才是最為契合道德標準的至高智慧。
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
樂聖仙師此舉便是將受教之人至善、至誠天性激發,便隨之任由各人自行感受通曉天地化育萬物道理,而不是有意識施用手段去影響對方,這才是以人治人之道的極致表現,此等馭人手段,令劉君懷不禁心中暗暗叫絕!
既然目的已經達到,樂聖仙師自然便會轉換話題:“君懷,你既已投入為師門下,以後便是與為師尋道理念息息相關,若是日後與此種理念有所偏頗,便是為師之過錯,理當承受教授不當之責!”
“你之修為已是甚為了得,於境界提升相關由你自行掌握,為師無需再做教導,今日裡但將一部佛教至高功法正氣訣傳承與你,你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