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低落,作風*。譚慶榮任連長時剛30歲出頭,加上不是東北人,也不是騎兵出身,所以幾個排長都看不起他,老兵們也不大理睬他。他一時束手無策,不知從何抓起,真是吃不好,睡不香,日夜在琢磨改造這個連隊的辦法。他終於想起了紅軍中的“士兵委員會”,蘊藏在心內的希望洶湧起來。
譚慶榮1929年參加紅軍後,先後在右江根據地的紅七軍和中央蘇區的紅三軍團當過戰士和基層幹部。他不但親眼看到紅軍中“士兵委員會”在連隊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當過士兵會的委員。他決心用“士兵委員會”的辦法來治理騎兵連。他把這個想法向警備司令潘柏南做了彙報,潘司令很支援。他又把想法告訴了蔡志達團長,蔡團長也很贊成。蔡團長雖是個舊軍官,但卻是個有文化,有見識的人,對共產黨也有一定的瞭解。他對舊軍隊的*作風雖然十分不滿卻又無能為力。有人帶頭起來改造這支部隊,他是支援的。
領導支援,士兵們的態度怎樣呢?譚慶榮找一些老兵談話,徵求意見。他從談話中瞭解到,士兵多是東北人,對日寇侵佔東北極為仇恨,對蔣介石不讓抗日,使他們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耕,十分不滿,普遍都有“思鄉病”。他們對長官剋扣軍餉,打罵士兵,生活痛苦的現狀也很不滿,盼望早回故鄉,與家人團聚,也希望在軍隊能過上人的生活。 。 想看書來
《西路軍》 南疆軍營汗與血(2)
譚慶榮的生命中飽含著一種銳利的東西,這東西像粒種子,飽滿而生動。種子唯一的使命是生根發芽,成長壯大,枝繁葉茂。他根據士兵的要求,打算先從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抓起。他在連裡組織了“士兵伙食委員會”,每個排選出一名伙食委員,加上准尉司務長共五人組成,由司務長負責。士兵們看到要改善生活都很高興,因為伙食太差了。連裡有時一週吃不上一頓肉,只有到星期天才能吃上幾塊薄肉片,饞了就只好上街吃館子。但司務長對組織“士兵伙食委員會”很不高興,認為奪了他的權,更重要的是他的賬目有問題,怕露了馬腳。譚連長首先做司務長的工作,宣傳“士兵伙食委員會”的作用,說明組織“士兵伙食委員會”不但不會使他為難,而且會成為他的幫手;還宣佈:“只要努力為大家搞好伙食,過去的老賬一概不算。”經連長這麼一說,司務長的顧慮打消了,一心一意抓伙食並逐步見了成效。兩個月後,部隊移防到離和田不遠的墨玉縣。這是南疆一個氣候溫和、糧牧皆宜的富裕縣。司務長和伙食委員會決定先從養羊抓起,請了當地兩個經驗豐富的牧民為連隊牧羊;開始喂*只母羊,不久又用賣馬糞的錢買了12只。兩位牧民白天把羊放出去吃草,晚上回來又加餵馬料。羊長得很快,不到半年發展到60多隻,一年後發展到100多隻,每隻平均60斤左右,大的重達七八十斤。連裡也由開始的每週吃幾頓羊肉發展到每週吃十來頓,加上其他肉類,每人每天吃肉將近一斤。連隊炊事班裡有三個是當地人,很會做羊肉、抓飯等新疆飯菜。過去士兵上街看到烤羊肉饞得流口水,現在每週都可吃到烤羊肉、燉羊肉了,大家高興得不得了。譚連長想到東北計程車兵愛吃豬肉,特別是野味,就利用野外訓練和冬閒時間,把隊伍開進蘆葦地去圍野豬。高頭大馬一進蘆葦地,野豬就到處亂跑,有時打得兩三頭,有時打得十多頭,大的一頭重達兩三百斤,連裡吃不完就“進貢”給團部。全團都知道一連的伙食搞得好,上級想到一連來走一走,其他連計程車兵也都想往一連調。伙食搞好了,上街吃喝的現象大大減少,原來一盤散沙似的騎兵連開始穩住了。
解決了士兵的吃肉問題後,開始抓伙食賬目公開。騎兵連收入不算少,除上級下發的軍餉外,還可以賣馬糞,賣半新半舊的馬具,賣吃不完的飼料等,僅賣馬糞一項收入就很可觀。200多匹大馬,幾乎一天就是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