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春的一天,魯冠球興沖沖地帶領一班人馬,裝載著滿滿兩卡車剛剛生產出來的萬向節,第一次赴山東膠南參加全國性的汽車配件訂貨會,誰知到了會場卻被告知沒有資格參展,理由是鄉鎮企業概不接待。於是,魯冠球只好在門口擺地攤,還被人從樓上潑了一身洗臉水。但魯冠球並沒有打退堂鼓,蹲守了幾天後,他聽說交易大廳裡成交冷清,原因是國有企業都是帶著指令而來,價格與買方談不攏,於是馬上決定將定價下調20%,訊息傳出,當天萬向的產品就銷出212萬元,佔全廠全年產值的2/3多。從此萬向名聲大振,全行業都知道了浙江蕭山有個叫“錢潮”的萬向節。

有意思的是,魯冠球的工廠一開始竟是從生產進口萬向節起步的,今天為人們所稱道的國際化也是被逼出來的。道理很簡單,那時候的鄉鎮企業在國內市場上沒有任何優勢,沒誰會把一個小小的萬向放在眼裡,魯冠球他們要技術沒技術,要實力沒實力,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20世紀8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機會,魯冠球從北京得知因為進口汽車萬向節型號多、批次小、質量高、工藝精、利潤薄,國內企業都不願意生產。正愁找不到突破口的魯冠球眼前一亮,馬上向有關領導拍了胸脯說要生產進口汽車萬向節。其實這個時候,廠裡所有的職工恐怕連進口萬向節碰都沒碰過,這個承諾簡直是有些異想天開了,誰都不相信,一家員工都是農民出身的鄉鎮小廠能在進口產品上折騰出什麼名堂呢?

然而路終歸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決定了做進口汽車萬向節,剩下唯一要做的就是怎樣完成。

大家想出的辦法是,照著實物繪圖紙。魯冠球打聽到當時的進口汽車集中在天津港進關,就想辦法透過當地海關搞清楚進口汽車的實際去向,然後派人大江南北分路跟蹤,好不容易找到一輛進口汽車後,就懇求駕駛員允許他們利用晚上的停車時間把萬向節卸下來,按照實樣描成草圖,再趕在早晨出車以前把萬向節裝上去。就是用這樣最原始、也最費力的辦法,萬向開始了各種進口汽車萬向節的試製,隨後他們帶著研製出來的樣品對號入座地又找到駕駛員,再次請求用他們的產品替換,保證上門服務,免費安裝。其中萬向只有一個要求,將使用情況反饋給他們,便於改進。今天這樣的創業故事聽起來已像是天方夜譚,但事實上萬向就是這樣開始的。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魯冠球:自己的夢自己圓(6)

整個20世紀80年代,魯冠球用力最多的是產品質量,價廉質優是他手中唯一的武器,但要過質量關又談何容易。他的農民隊伍起點實在是太低了,全廠高中生只有兩名,初中畢業已經算是高學歷了。現實是令人尷尬的,很多工人一邊嚼著甘蔗一邊上班,嚼剩的甘蔗皮在工作現場隨處可見;工人們看不懂圖紙,不習慣用千分尺、遊標卡;幾乎沒有質檢制度,全面質量管理三個英文字母縮寫(TQM)中只認識一個字,稱之為“皮蛋”,出了廢品怕懲罰就乾脆扔到田野裡、河塘裡。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魯冠球就是帶著這樣一支剛剛洗腳上田的農民隊伍,踏上了日後國際化的征程。

1980年初春,萬向發生了一件日後影響企業發展的大事。一天,魯冠球收到了安徽蕪湖客戶的一封來信,信中說“貴廠的產品價格雖公道,但有些萬向節出現了裂縫”,經過一番沉思之後,魯冠球馬上決定派人到大江南北尋訪所有客戶,把有問題的產品統統揹回來,免費調換合格產品,誰知竟有3萬多套次品被追回,堆在倉庫裡像個小山包,價值40多萬元。

40多萬元在當年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有人建議修補後再降價處理,但魯冠球卻決定用另一種方式來處理。在報廢產品現場會上,作為一廠之長的魯冠求首先作了自我檢討,並請扣除自己半年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