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說:“我們是上午9點鐘從北京起飛,在空中飛了5個半小時,那時在飛機上看,一片黃土高原。我們坐的專機,專機上有一張床,聶帥可以睡在床上。那一次老帥還發著燒,前幾天溫度38度多,走的那一天還37度多,稍微好一點,但這一次試驗很重要,他親自去了。”

下午1時50分,專機降落在馬蘭機場。

父親到了馬蘭飛機場,張蘊鈺、李覺、鄭漢濤、張震寰他們都到機場去接,當地的時間跟北京的時差相差了兩個小時,到了那裡,正好吃中午飯。周均倫回憶:“ 吃完中午飯,聶帥第一個就要看降落傘。在氫彈空投以前,進行冷彈試驗。氫彈有多重,用水泥模擬彈的重量,從高空往下投。往下投的時候,投一次還不行,要投幾次。有一次投的時候,降落傘的一根吊帶斷了。這樣,就可能引起很大的危險,偏離方向。在北京的時候,就報告了這個情況。聶帥特別重視這件事情,劉長明(聶帥辦公室主任)、陳兆保(警衛參謀),還有我跟著他一起去檢查。把原來壞的降落傘也放在那個地方,好的降落傘也放在那個地方(馬蘭禮堂)。聶帥問得很仔細。技術人員告訴聶帥,這降落傘有什麼缺陷,不過我們把毛病找出來,現在都加固了,不會有問題。聽了彙報以後,聶帥認為都比較可靠了,這才放心。”

晚上,父親不顧5個小時飛機的顛簸勞累,聽取國防工辦副主任鄭漢濤和張震寰、張蘊鈺、李覺、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等關於準備工作情況的詳細彙報。劉長明主任回憶:“在彙報當中有個問題,在氫彈上面有個墊片找不著了,原因就是工藝上不嚴格。他們告訴聶帥,已經採取了措施,不會有問題。聶帥聽了以後,一再追問,詳細瞭解情況,說相信你們採取了措施,絕對不會有問題。同時強調,你們不要小視這工藝,搞尖端武器,這工藝特別嚴格。這些問題不要看成是小事,出起事來會變成大問題。規程上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少了一道工序,就是個教訓。”

最後父親說:“現在大家很累了,要注意很好休息。這次試驗與過去不同,有質的變化,休息安排不好,工作是搞不好的。”

15日,父親又兩次聽取鄭漢濤等領導同志的彙報。16日下午,父親來到馬蘭機場,慰問在現場工作的科技人員。他認真觀看了試驗用的氫彈實物,登上執行空投氫彈任務的轟…6型飛機,並同機組人員一一握手,勉勵他們說:

“這可不是一個一般的炸彈,一定按操作規程執行好任務,但也不要緊張。”

機組人員堅定地回答:“請元帥放心,我們保證勝利完成任務。”

父親用力握住機組組長徐克江的手,不停地搖著說:“好,好,我相信你們,相信你們!”

6月16日晚上,父親趕赴核試驗場區,住到場區的開屏村,這裡離指揮所約30公里。周均倫秘書回憶:“那裡蚊子特別多,我們趕到白雲崗快到10點,但天還沒有黑,我們在那裡散步,他們講蚊子厲害,我們每個人都戴著手套,臉上每個人弄一個紗罩。蚊子叮著你以後,你撥弄它,它都不飛,它非要咬你,除非你把它打死。聶帥身體不好,到晚上溫差很大,給他披了棉大衣。”

當天晚上,父親同張震寰、張蘊鈺商量研究後,確定將試驗零時定為17日8時,並在電話上向周總理作了報告,得到批准。

第二天凌晨7時,天還沒亮,父親便乘車來到指揮所,指揮所設在距爆心西55公里的白雲崗。到達指揮所時,天已破曉。早晨的天氣很好,一片晴朗,僅在靶場上空飄浮著一片捲雲,確是試驗的難得好天。試驗場上,一切準備就緒,人們都懷著一種激動的心情,期待著即將發生的一切。

周均倫秘書回憶說:“指揮部設在一個帳篷裡,附近還有一個塹壕,那是掩蔽壕,因為核試驗有三大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