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不周,陛下也勿以牙還牙嘛。”

從天王府時代開始,李肆就承諾英華不搞明清官俸制,而要走宋時厚薪路線。稱帝一次,聖道五年一次,對官員薪俸作了大調整,此時的新制,再加上了若干要素,讓英華官俸制度終於完備成熟。

新的官俸制將官員待遇定為品祿、職俸、散階貼補和爵金,品祿相當於宋時的本官,將原本的正從九品十八級制分為正中從九品二十七級制,而職俸就等同宋時的差遣,散階顧名思義,也是宋時的玩意。爵金是退休金,另一套體系。

英華官俸新制,套了一層宋制的皮,內裡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宋代本官和差遣各有標準,任官者是選其高者給俸,而英華官俸則是兩者都有。

品祿由中央財政撥發,但凡有官品的,都是宋時所謂的“京官”。而職俸則不一樣,法院、計司和中央各部省的職俸都歸中央財政負責。地方官員的職俸,大到一省巡撫,小到鄉里的驛正,都由地方負責。

散階貼補則是另一套等級,目前有四十二階之多,是按照資歷、舉人和進士之分升遷,用來平衡高低收入,特別是安撫那些老資歷的官員,讓他們能跟年輕新晉就躍升到中高階官員的小輩有所區分,這部分銀錢不多,但特別待遇不少。

以英華鄉間驛正來算,大驛是正九品,正九品官祿為每月三兩銀子,職俸則由各地方定,例如湖南的一般縣份,鄉驛驛正為每月四兩。這位驛正若是軍官退伍,或是資歷足夠,則還享有低階散階貼補,大概在一到二兩之間,加上驛正職務所享的車馬飯食衣物等補貼,這位正九品驛正每月能得十來兩銀子。

所有官員的住房、子女就學,住院醫療,都是國家提供保障,當然,也只是滿足需求。自己另有所求,就得掏錢了。退休後,便是最低一級爵位,每月也能得一到二兩的養老金。這個數目,在眼下的英華,相當於一般工人的平均收入。

總結而言,英華官員的薪俸還算不上太高,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時代自然沒法比。但在正轉型到近代的社會里,一個基層低階官員的年入是社會人均收入的六到八倍,這當然已是高薪。如果拿知縣出來比,一個從五品知縣,一年官俸補貼總和為五百到一千兩,差距自然更大。

明清社會的官員,都是依附一套賦稅承包責任制分下來的,俸祿高低沒有太大意義,而英華則丟開了賦稅承包制,由商業體系來承載賦稅,官員的身份自然跟明清不同。明清官員就像是獨立核算體制下的分公司頭目,而英華官員則是整體核算體制下,只有經辦權的公司員工。

英華還是中央集權,官僚治政的社會,李肆雖然正推動地方分權,削弱官僚對整個社會的管控,但不可能馬上就進化為現代文官社會。以這套體系穩住社會精英的核心,也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手段。為此儘管將職俸分解到地方,中央財政也要增多三四百萬兩養官支出,這就是代價。

籠統來算,英華中央地方目前有官品之人多達二十來萬,平均下來,每十萬人就有二百二十名官員,對比號稱“冗官”的宋代,每十萬人五十一名官員的規模,已經四倍有餘。但英華國入七千萬,一千五百萬養官,地方財政四千萬,一千萬養官,合計起來,不到四分之一的支出養官,對比中央財政兩千萬軍費,一千八百萬醫衛及重點工程投入,只算是國家第三號財政負擔。

對國家已不是生死大事,可對官員們來說,新制提升了他們兩三成收入,只是為打朝鮮而廢,哪怕只是推遲一年,政事堂人人都要遭百官吐唾沫。

因此湯右曾很理智地選擇了放棄,他也看得出來,皇帝真是無心去攪和朝鮮,而皇帝算的帳也很清楚,國家現在也確實無力伸手。

“若是容年羹堯和滿清紮根朝鮮,害處還是太多,陛下難道就別無他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