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麥(emmer)、小米等。而大麥因適應本地略帶鹽鹼的土壤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主要的穀物。大麥芽被用來釀造啤酒,小麥和大麥被磨成麵粉烤制面餅。主要油類植物是芝麻。豐富的椰棗(俗稱“伊拉克蜜棗”)也是兩河流域人民的美味食品:南部炎熱的氣候和充足的灌溉水非常適合棗椰樹生長。
本地的自然資源總的來說是貧乏的。河流能提供魚和水產品、蘆葦。葦稈用來編席、籃和箱,造船和建房。由於作為果樹的棗椰樹木質粗糙,本地缺乏木材。石料僅有石灰石和“摩蘇爾大理石”二種。
二 古代蘇美爾和阿卡德文明產生的環境背景(3)
雖然現代伊拉克以豐富的石油蘊藏著名,古代兩河流域人卻僅知道石油的伴生物瀝青礦。瀝青礦最豐富的地帶是幼發拉底河中游河岸上的西特和臘馬迪一線。他們用瀝青作磚層之間的粘接物、房屋建築和船舶的防水塗料、燃料和藝術品的連線、鑲嵌、塑型材料,甚至作為藥用。本地沒有金屬礦藏,缺乏建築、裝飾和雕塑用的石料和木材。從原始時期起,原材料就由貿易進口,並在這一無銅地區發展成銅石並用文化。一般認為銅最早由伊朗西部和高加索山區的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輸入。後來,附近的小亞細亞、塞普勒斯、巴林島和阿曼的銅都能運到兩河流域。亞述帝國時期,腓尼基人開始從西班牙橫渡地中海把銅運到東方。錫可能來自伊朗、高加索和阿富汗。白銀多數來自陶魯斯山脈。黃金來自從埃及到印度的許多礦點。伊朗幾處供應硬石料和各種有價值的寶石。文獻提到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石刻匠常用的光亮的黑閃長巖碑料來自“馬乾”(阿曼或埃及)。普通木材可以在札格羅斯山脈的森林中找到,但建築廟宇和宮殿的高大杉木、柏木和雪松則必須取自地中海岸邊的黎巴嫩山脈和阿馬奴斯山。其他種類的木材則來自海外的麥魯哈(印度或衣索比亞)。
兩河流域內部運輸的主要途徑是水運。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兩條南北大動脈。兩河之間則有上下縱橫的許多渠網連線各個城市。由於冬季陸地上覆蓋著河水氾濫留下的厚泥層,春季又常洪水氾濫,水路運輸的重要性超過了以駱駝和驢車為主的陸路運輸。
兩河流域通往西方敘利亞和地中海岸的商路有兩條。一條路程較近但路途艱難:由巴比倫或西帕爾城沿幼發拉底河上溯到達馬端或其上游的戴爾卓爾(Deir…ez…Zor)一帶,然後向西進入大漠到達敘利亞的綠洲提德木爾(Tadmor,古代Palmyra),再向西行出沙原到達候姆斯。從那兒出發,西可到達腓尼基沿海的各城,北可進入北敘利亞的重鎮哈拉波。從哈拉波向北可進入小亞細亞半島。向南可到達大馬士革;再南是以色列和腓利斯汀(巴勒斯坦)的土地,從那可以踏上通往埃及和非洲大陸的道路。由於這條路線穿越荒漠、行程艱難而且易受到荒漠綠洲之間的遊牧民族的搶掠,商隊一般都採用另一條雖然較遠,但能保證水和給養供應,且較安全的路線。這條路由西帕爾沿底格里斯河北上,到達現代摩蘇爾對面的亞述的尼尼微後轉向西方,穿過哈布林上游的各個城鎮,由舒巴特恩利勒(壘蘭丘)到古札那(哈拉夫丘)。在巴里赫河上游的哈蘭城休整後,向西在埃馬爾城(美斯給耐丘)或卡爾赫美什(耶臘波留斯)城渡過幼發拉底河,前面就是北敘利亞重鎮哈拉波(今阿列頗)。由哈拉波向西可到達奧倫特流域和地中海沿岸的烏旮瑞特城,南下可經哈馬特城到南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向北過阿馬奴斯山進入小亞細亞沿海的基裡基亞平原,由此可通向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兩河流域通往小亞細亞東部的商路可以由尼尼微沿底格里斯河上溯,或由哈蘭向北穿過陶魯斯山脈的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