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讚歎?
而這篇檄文與史可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史可法的討賊檄文是為了鼓舞士氣北上勤王。
秦牧的討賊文先是言明瞭李自成攻破京師。逼死皇帝,並將皇帝皇后的屍體扔在路邊不管,忙著去勒索官民財物這些喪盡天良惡行一一列舉。最後才號召大明軍民萬眾一心,為大行皇帝報仇雪恨。
秦牧這份敢為天下先的討賊檄文,剎時間在大江南北引發了一場十級大地震,天崩了。
與此同時,兩個從北京逃出來的太監來到南京,證實了秦牧討賊檄文上所說的都是事實,這使得南京城內更是愁雲慘淡,如臨末日。
大明自永樂之後,一直採用兩京制,南京與京師一樣,依然保留有六部九卿這一套領導班子,很多人以為,南京這套領導班子只是用來安置閒散退休或被排斥的官員,其實這是個極大的誤解。
誠然,南京因為沒有皇帝,在決策國家大政時,南京六部官員話語權遠不及京師六部官員大,但也絕對不是純粹作為安置閒散官員的機構;
大明一共有十三個省,在日常治理方面,一直按南六北七劃分,南京這套班子負責南方六省的治理,由此可見,南京六部一直掌握著相當大的實權;
而且作為留都,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守在國門的京師一但淪陷,南京立即就可以替補上陣,履行中央政府職能。
現在,已經確定北京淪陷了,皇帝大行了,天下人的目光立即便匯聚到南京,象呂大器這些官員,紛紛朝南京奔去。
國不可一日無君,很顯然,擺在留守諸臣面前的首要任務是擁立新君,重新組織政權。
南京一時風雲際會,暗流激盪,各部官員為擁立新君一事奔走忙碌,公私合議,一時卻難有定論。
按照父死子繼的歷來傳位程式,當然首選崇禎的兒子來繼位。崇禎皇帝共有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二子定王朱慈炯、三子永王朱慈炤,但是這三位皇子都身陷北京,下落不明。
大明朝如今風雨飄搖,急需一位君主出來充當精神領袖,不可能等找到崇禎的兒子後再立新君,就目前的情況議立新君只能從近支藩王中考慮。
按成例,挑選的規則一般是按血緣遠近來考慮。光宗、熹宗都沒有子嗣存世,那便只能從神宗萬曆皇帝這一代來考慮了。
和崇禎血緣比較近的藩王中,福王朱由崧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另外還有他的幾個叔叔輩的親王,惠王朱常潤、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這三人是萬曆皇帝的兒子。
而潞王是萬曆皇帝的侄子,血統稍遠。
但是,就當前的形勢看,惠、瑞、桂三王都在自己的封藩,距離南京都很遠,來回要好幾個月,擁立他們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
落實到可行的層面上,南京的官員們把目光都投向了不遠處的淮安。本來擁立朱由崧是不應有爭議的。
但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東林黨人卻不忘去翻舊賬了,正所謂做賊心虛,東林黨人想起了當初的三大疑案;
這三大疑案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是東林黨炮製的,但東林黨利用梃擊案打擊了朱由崧的祖母鄭貴妃,使老福王朱常洵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
紅丸案中,更是直指鄭貴妃指使人給光宗皇帝下毒。進而把鄭貴妃逼入了冷宮。
有這些舊事在,東林黨人擔心朱由崧繼位之後,會找他們算賬,於是乎,本來理所當然的事情變得詭異莫測起來。
這時在籍的禮部侍郎、東林黨大佬之一的錢謙益動作最快,此君最善於鑽營,當初崇禎初立,就是他第一個把崇禎朝的黨派之爭推上**的,他當初想幹掉溫體仁,爭奪入閣的名額。可惜自己屁股一堆屎擦也擦不乾淨,反而被溫體仁給踢出的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