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接下來那就是全線潰敗的局面了。”
馮聖法不置可否,繼續問道:“那麼,若是果斷放棄上海呢?”
“那就是另外一種局面了。”徐十九聞言頓時來了精神,接著說道,“若是我軍果斷放棄上海,退守吳福、錫澄、嘉乍、海嘉這幾條國防線,則日本海軍的大口徑艦炮群再難以發揮作用,僅憑日本陸軍要想突破四條國防線,絕非易事。”
說著,徐十九又從桌上拿起了兩本書,分別是日軍步炮協同以及日本陸軍編制,又接著對馮聖法說道:“卑職對日軍的火力以及編制略有研究,根據中日兩軍的火力對比,我軍若投入全部59個德械師死守四條國防線,則日軍至少需要投入全部十七個常設師團,才有可能突破我軍防線,若是我軍再投入數量龐大的地方軍隊,則日軍就必須全國總動員,而且日軍要想最終獲勝,還得有個前提……”
馮聖法微微動容道:“什麼前提?”
徐十九道:“這個前提就是,中國的工業資源全部耗盡,或者所有的兵工廠全部遭到日軍航空兵摧毀,在中國的工業資源全部耗盡或者所有兵工廠悉遭摧毀之前,日軍要想突破南京、杭州與上海之間的四條國防線,可以說是難如登天。”
徐十九這話絕非誇誇其談,而是經過兵棋推演後得出的結論。
從新市區撤下來後這兩天徐十九並沒有閒著,而是就淞滬會戰的各種可能、各種演化進行了全面、周密的兵棋推演。
經過五年整軍計劃,國民政府已經擁有24個調整師以及35個整理師,這59個德械師都是從蔣桂戰爭、蔣閻戰爭、中原大戰以及對紅軍的圍追堵截中打出來的,其單兵戰鬥力相比小日本的十七個常設師團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到底小日本的十七個常設師團也只是練出來的兵,除了思想上狂熱些,真正接受軍事訓練的時間只有兩年,上過戰場的更是廖廖無幾。
而中央軍除了59個德械師,還有將近一百個二線師。
除了中央軍,中國還有桂軍、川軍、滇軍、晉綏軍等大量地方軍隊,這些地方軍隊尤其是桂軍、川軍還有八路軍,除了裝備差點,戰鬥力那也是相當之強悍的,一旦給他們更換德械裝備,戰鬥力恐怕不會比59個德械師差太多。
如果戰場選在遠離江海的內陸,日本海軍無法提供火力支援,那麼中日兩軍最大的差距也就是重炮和空軍了,但是在有堅固工事可依託的前提下,日軍重炮以及航空兵的威脅其實也很有限,這一點可以參考七年之後的松山之戰。
松山之戰是一場優勢火力、優勢兵力對劣勢火力、劣勢兵力的經典攻堅戰,為了拿下只有一個日軍聯隊駐守的松山陣地,擁有盟軍強大空軍助陣又裝備了大量重炮的**投入了二十萬大軍,最終打了三個月還陣亡了上萬人!
既便**的戰鬥力不如守松山的日軍強,既便**軍官的素質遠不如日軍軍官,既便四條國防線上的工事不如日軍松山堡壘群堅固,既便守在四條國防線上的**換不來一比六的傷亡比例,但是打出二比一的傷亡比例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而且,松山之戰的日軍是孤軍,而堅守吳福、錫澄、嘉乍、海嘉這四條國防線的**卻可以得到整個中國的鼎力支援以及近乎無限的兵源補充,只要中國的工業資源不枯竭,中**隊非但不會衰弱,反而會越打越強,因為穩定的防線能夠迅速鍛煉出大量的老兵來,這個可以參考後世越戰的兩山輪戰,七大軍區的老兵就是這樣打出來的,這些活下來的老兵基本上都成了各大軍區的骨幹。
總而言之一句話,如果國民政府此時放棄上海,選擇在吳福、錫澄、嘉乍、海嘉這四條國防線上跟日軍死磕,那麼中日之戰鹿死誰手就真的難以預料了,放眼世界範圍,只要戰術得當,並不乏以弱勝強的戰例,譬如兩年